最早流传海外中国民歌《茉莉花》歌词本意喻反腐.docVIP

最早流传海外中国民歌《茉莉花》歌词本意喻反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最早流传海外中国民歌《茉莉花》歌词本意喻反腐

最早流传海外的中国民歌 《茉莉花》歌词本意喻反腐-历史论文 最早流传海外的中国民歌 《茉莉花》歌词本意喻反腐 文、图 凯撒旅游(欧洲)集团公司董事长 陈茫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由著名音乐家何仿根据江苏民间小调整理改编而成的《茉莉花》,红遍了祖国大江南北。这首明亮欢快的民曲,也是当年笔者的最爱。 说起笔者对《茉莉花》的喜好,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20 世纪80 年代,英国大学生合唱团来华演出,笔者兴致勃勃地前往欣赏。在演出中,一段熟悉却又似是而非的旋律忽然在现场响起——好似《茉莉花》,但却不是笔者耳熟能详的曲调。随着这优美的伴奏,英国合唱团用字正腔圆的中文唱起了一首另一风格的《茉莉花》歌谣:“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丫……”这让当时年轻的笔者大惑不解、甚至还有些隐隐的“义愤填膺”:英国合唱团怎么能擅自改编我们中国的《茉莉花》呢? 这段插曲,从此成为埋在笔者心中的一个谜题。直到两年前,笔者在拍卖中购得一本1804 年伦敦出版的英国马嘎尔尼使团随团人员回忆录,并在书中偶然翻得《茉莉花》的歌词曲谱,这才得以了解到《茉莉花》西传欧洲的历史。 马嘎尔尼使团: 漂洋过海的《茉莉花》 “我从未见过有人能像那个中国人那样唱歌,歌声充满了感情而直白。他在一种类似吉他的乐器伴奏下,唱了这首赞美茉莉花的歌曲。” 18 世纪末期,一位初至中国的英国年轻人,在他随身携带的记事本上记录下他初听到中国民歌《茉莉花》时的激动心情。 这位英国人名叫约翰· 巴罗(JohnBarrow)。179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自己的表兄马嘎尔尼勋爵(GeorgeMacartney)率使团以贺乾隆80大寿为名出使中国。约翰· 巴罗是使团的财务总管,后来担任了马嘎尔尼的私人秘书。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是欧洲第一次向中国派遣正式的外交使节,虽然由于中英双方世界观不同,未能达成外交上的共识,却无意中促成了《茉莉花》与欧洲的一段奇缘。马嘎尔尼使团在华逗留期间,对北京、天津、东南沿海区域做了大量的调查,甚至包括我国的民歌种类。在采风过程中,约翰· 巴罗和使团的一位德籍翻译惠特纳(J. C. Huttner)都深深喜欢上了中国民歌《茉莉花》,并把它带回了欧洲。 就史料记载来看,最初将《茉莉花》引入欧洲音乐界的,应该是惠特纳。但是惠特纳在正式推出《茉莉花》之前,按照当时西方的音乐规则,为它配上了欧洲风格的引子、尾声和伴奏,这样一来,诚如约翰· 巴罗所言,就“再也不是中国朴素旋律的音乐标本了”。 和惠特纳不同,约翰· 巴罗对于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更感兴趣。在回忆这段中国之行的专著《中国旅行记》中,他详细地记载了乾隆年间中国的民情风俗、妇女家庭、宗教信仰、绘画建筑、语言文学、天文历法、农村面貌等方面,简直可以称得上当时最全面的一本“中国百科全书”。对于《茉莉花》和其他九首中国民歌,他致力于还以它们不加修饰的本来面目。约翰· 巴罗在《中国旅行记》中用五线谱形式记下《茉莉花》的曲调,还配以英文歌词翻译,他甚至试图用罗马拼音原汁原味地记录下《茉莉花》的广东发音中文歌词:“好一朵鲜花,有朝一日落在我家,我便戴,不出门,对着鲜花乐。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赛不过它。我便待采一朵戴,但又恐看花人骂。” 据我国音乐理论家钱仁康先生考证,《茉莉花》是“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在这一点上,约翰· 巴罗功不可没。正是他在欧洲音乐史上最早对《茉莉花》采用五线谱记谱并翻译了英语歌词,才使得乾隆年间《茉莉花》的完整曲调得以保存下来,并在短短三四年间,广泛在欧洲各国流传,甚至有了英、法、荷、德等不同文字的版本。在19 世纪德国、英国、丹麦、美国等西方音乐家所编著的音乐史著作和音乐曲谱中,巴罗记录下的《茉莉花》均被作为东方音乐的典型加以介绍。 普契尼: 绽放在欧洲歌剧舞台的《茉莉花》马嘎尔尼使团无心插柳,将《茉莉花》的种子撒到了欧洲的大地上。百年的时间如烟云般散去,《茉莉花》却没有因为昔日日不落帝国的衰亡而随风飘逝,反而在欧洲经历了一个由民间小调转换为高雅艺术的历史轨迹,最终在欧洲的歌剧舞台上绽放开来。 在约翰· 巴罗的《中国旅行记》出版120 年后,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Puccini Giacomao)的最后一部作品《图兰朵》,在米兰的斯卡拉剧院举行了首演,获得巨大成功。 这部充满东方情调的作品,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普契尼在歌剧音乐中对于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运用。一次,普契尼在他意大利驻中国使馆的朋友法西尼家里,偶然听到了音乐盒中播放的《茉莉花》旋律,他立刻敏锐意识到这首中国曲子的意义。经过

文档评论(0)

phl8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建筑从业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12日上传了建筑从业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