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炉功能初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博山炉功能初析

博山炉功能初析   [摘 要]博山炉,是一种流行于汉、晋时期的熏香器具,历代皆有仿制。其造型独特、质地多样,常有精品传世,也是一种情趣与意境的载体。对于博山炉功能的探讨,是研究博山炉的一项内容,对了解古代社会用香习俗,探求古人的审美追求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博山炉 功能 古代用香习俗   熏香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便有着人们燃烧香料,以香气弥漫宗教祭祀空间来敬鬼明神的记载。及至汉唐,熏香风气尤其兴盛,无论在宫廷还是民间,熏香都是一项重要而频繁的活动。正是在这香气氤氲中,孕育出了熏香历史上的一朵奇葩――博山炉。   博山炉的出现始于西汉中期,因炉盖高耸如山而得名,后历代多有仿制。博山炉由早期的豆式香炉发展而来,其出现大抵与燃香的原料和方式的改变有关。西汉之前,所燃香料多为本土的茅香,使用时将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其味道不甚芬芳,烟火气大。西汉中期,海上丝绸之路开通,来自东南亚的苏合香、龙脑香等脂类香料输入中国。这类香料在使用时需于其下放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香料徐徐燃起,炉身较浅的豆式香炉无法适应此种需要。与此同时,香料的制作工艺也愈发精细,与之配合的新的香炉形式――博山炉出现。   博山炉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出土的一件西汉中期错金博山炉(图1),炉身类似较深的豆形,炉盖铸出错落有致的山峦,因山峦形势雕镂出烟孔,奇珍异兽奔走山间,猎人持弓狩猎,金丝和金片错出优美舒缓的云纹,制作精美、工艺精湛,代表了西汉时期青铜博山炉的最高水平。与之相似,博山炉一般由炉盖、炉身、炉柄组成。后出于保持清洁的需要,或是象征“海上仙山”中“海”的需要,出现了承盘。从实际出土资料来看,有的带有承盘,有的则无。博山炉质地丰富,两汉时期主要流行青铜和陶制博山炉。随着制瓷工艺的出现和发展,此后瓷制博山炉屡有发现。   从西汉中期出现伊始,随着用香习俗的绵延不绝,博山炉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时至今日仍有仿制。在这两千多年的浩瀚历史中,人们对香料的认识逐渐深入,熏香风俗不断变迁。汉晋时期“闻香入道”正式形成,及至隋唐,用香得到普及和臻善,这种香事在两宋升华为点缀精致生活的重要事项,进入了寻常巷陌,清新自然的芳香融入了市民的生活,成为了整个社会的共同习俗。博山炉的文化内涵与功能也在这一时期发生着深刻的改变。   一、日常熏香   西汉是香薰活动的上升时期,随着武帝时期树脂类香料传入中土,香料的使用由“燃”向“熏”变化。西汉中晚期的汉墓中大量出土随葬的各式熏炉,特别是广州地区出土的汉墓中竟半数随葬有各式熏炉[1],可见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程度。以广州为代表的南方地区,气候潮湿,在博山炉出现之前便有了浓厚的熏香习俗。特别是宋代以前,古人日常生活往往席地而居,燃香可以祛除湿邪、芳香净化空气、减少蚊虫骚扰,这种熏香的习俗,从它的萌生到鼎盛,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从自身的需要出发,体验和品位香的芬芳。   汉代的器物设计观念较之先秦时期有了较大改变。汉代各种类型的器物在造物时更注重其实用功能,与先秦造物时追求礼制教化和敬鬼明神有着很大区别。在器物与使用者关系上也更加和谐,使器物更多地为“人”而服务,为世俗生活而服务。在对于美的追求上,也褪去了先秦时期纹饰的神秘化,对现实美感进行表现。博山炉就是受到这样的设计观念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为了方便人们的使用,根据场合的不同,除了适用于卧室生活摆放在榻上或是帷帐里的矮柄博山炉,还出现了适用于谒见宾客和宴享的长柄博山炉。杨泓先生认为西汉武帝茂陵阳信长公主墓陪葬坑的错金银竹节博山炉(图2)便有此功用。[2]长柄香炉事宜垂放于地,为宴饮增添情趣。   净化室内空气之余,古人对于改善自身体味的追求也体现在了对熏香的使用之上。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M1)及其妻子窦绾墓(M2)为我们了解当时贵族对于沐浴熏香的使用情况提供了材料。满城汉墓为西汉中期墓,根据考古发掘报告[3],可以将刘胜墓分成六个部分,其中包括四个墓室。如图3所示,各个墓室构成了不同的功能分区:北耳室的随葬品有各类陶器、石磨和推磨的畜生,可能象征厨房、仓库和圈栏。南耳室随葬有车马器(其中一部分堆到了甬道上)。中室放置有大量的铜器、陶器、铁器、金银器、漆器,以及玉石、各类甬和大量的五铢钱,中室为刘胜墓的主体。后室象征着内室,放置着棺椁,象征着主人生活起居的地方。M1中共出有两件博山炉,其中一件博山炉(M1:5182)则出于后室的侧室之中。侧室“从出土器物观察,并参考二号墓的情况,侧室可能是象征的浴室”。[4]   无独有偶,湖南长沙汤家岭西汉墓的两件博山炉的摆放位置与满城汉墓十分相似,值得注意的是西汉中晚期的夫妻合葬墓往往出有位于主室的博山炉,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博山炉的使用似乎与女性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其伴生的器物也表明其与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