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砚形制剖析.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砚形制剖析

古砚形制剖析   砚是我国文房四宝之一,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与进步逐渐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其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5500年前的黄帝时代,经历了先秦的肇始期,秦汉六朝的嬗变期,隋唐五代的发展期,辽宋金的繁荣期,元的低迷期,到明清的鼎盛期。其间,东汉宦官蔡伦对造纸技术突破性的改进,唐代中叶人们摆脱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而普遍使用桌椅,到五代时期桌椅的进一步普及使用,人们写字作画逐渐形成了伏案的习惯,砚台的形制无不是相应地随之变化而变化。   砚在汉代以前称作“研”,从汉代开始才改称为“砚”。本文着重从秦汉到明清这一中国砚的主要发展阶段来阐述其在此不同时期形制方面的特点与变化。   一、秦汉六朝时期   秦汉时期,以竹木简为书法载体,用墨量不大,砚面一般都以无墨池的平面为主。此时多为石砚,石质一般,但砚面打磨平整,上等的砚加以雕琢彩绘纹饰工艺来增添美感。从实用的角度看,秦汉时期的砚从质到形都还没有成熟,仍处于初创的阶段。常见的形制有:   1.长方形研板(包括配有精致木盒或彩绘漆盒的嵌石研):一般四面向下内敛,呈上大下小形态,便于手抓或镶嵌于盒中(见图1)。漆木盒嵌石研比研板多一个漆盒,有放置研磨石的槽,汉至西晋流行于上层社会中。研板一般为长方形,到三国时趋于正方形;研磨石槽多为方形,也有圆形的。   2.圆砚(三足和无足的):三足圆砚是两汉时流行的形制,其足有兽面、人面等(见图2),分有盖和无盖两种砚。砚面的边缘分有子口和无子口。一般带研磨石,研磨石的形制一般为上圆下方,便于拿捏,西汉早期有圆形的,中期以后很少出现。汉代的研磨石多重装饰,一般有雕刻、文字、彩绘、几何图样等。有盖的三足砚在盖中间挖一个穹,用来放置研磨石。东汉时墨块出现,带砚池的砚随之出现,带耳杯形墨池的三足圆砚应为最早的带墨池的砚台。   到了六朝时期,由于造纸技术的日趋成熟,纸逐渐取代竹木简,砚面上小砚池或无砚池就无法满足书写的需求,渐被淘汰。此时的砚主要为圆形,与汉代的三足圆砚相似。瓷砚为六朝时期一大特色。   二、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砚的最大特点是砚面储墨量增大。唐代中期前后,随着桌椅的制作和使用,人们不再席地而坐,砚被置于台上,因而砚足似有点多余,足相对地缩短了。此时期经典形制主要有:   1.辟雍砚。辟雍本为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建的学府,其四周有水,如璧环形状。后将砚堂砚池制成这种形状的砚称为辟雍砚,也称为分题砚。该式样东晋时已露端倪,南北朝成形,隋唐成为流行式样,多为带足的圆形(见图3)。唐代辟雍砚三足仅是个例,一般足较多。五代基本不见多足辟雍砚,因较为费工。此时期较为流行石砚。   2.箕形砚。当辟雍砚在中唐时期日渐式微之时,箕形砚呈逐渐发展之势,直至比较盛行,成为唐砚中的代表砚种之一。其造型如人们生活中所用的簸箕,下有三足,前端圆底着地为一大圆矮足,后有两长方形高足。砚首与辽宋时期相比较窄,斜坡状堂池,砚堂深广为淌池,极为实用(见图4)。据宋人米芾《砚史》记载,这种箕形砚在晋朝时已有制作。唐代箕形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砚首储墨处如捣臼状,称为“臼池箕形砚”;另一种是有“勒成痕”的箕形砚,称为“有折箕形砚”,即池底有折痕线,线两端向砚首和砚尾放射两道折痕,如四块砚石拼接之状。“有折箕形砚”对五代箕形砚影响很大,五代箕形砚基本是有折的,但砚首加宽,上翻沿常带装饰,双足降低,重心下移。   3.龟形砚。唐代即有,质地有石、陶、铜等,形制分有墨池和无墨池,整砚分有盖和无盖的。石质龟形砚一般为山东临句所产之石,堂池一体,龟盖为甲,爬形状(见图5)。陶质和铜质龟形砚多有墨池,以一道弧形梁将堂池分隔。   4.抄手砚。五代已有抄手砚的雏形。砚面前低后高,砚面大于底面,已具宋抄手砚之形。   三、辽宋金时期   辽宋金时期砚的款型是砚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可谓千姿百态。此时期人们对砚形的考量首先是简洁宜用,如大多数的歙砚,呈现出上大下小依次收分的斗样,以平直为美和贵,并且许多似长方形的砚面都是首窄尾宽的梯形,既便于抓取,又体现了美学理念及摆放时的最佳视觉效果。此时期的经典形制主要有:   1.辽代箕形砚。辽代箕形砚在继承唐代样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砚额比唐代的宽,有的额边呈弧状三边形,并且和圆砚一样装饰花卉纹(见图6)。   2.风字砚。砚面如风字而得名。其形制与唐代两足箕形砚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砚足变矮了,砚首加宽了,额边的宽度变窄了,近似两边的宽度(见图7~图9)。《砚史》对风字砚的变化也有论述:“至隋唐工稍巧,头圆身微瘦下阔,而足或圆为柱,已不逮古。至本朝变成穹高、腰瘦、刃阔斧钺之状,仁庙前砚多作此制。”其所述指一般的隋唐砚是北宋早期之制,中期已变成斧钺之状,并成为当时流行样式,但也有个别仍保持着五代和宋早期的箕形砚样式。总之,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