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肺军团菌.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嗜肺军团菌

【体内过程】 1. 吸收:po不吸收,肌注引起疼痛、坏死; 宜iv给药 2. 分布:广,可透过胎盘 3. 肾脏排泄 【临床应用】 1. 严重G(+)菌感染: MRSA、MRSE和肠球菌感染 2. 对?内酰胺类过敏者的严重感染 3. 伪膜性肠炎和消化道感染 po 【不良反应】 1.耳毒性 大剂量、肾功能不良者有耳鸣、 耳聋、听力损害,停药可恢复正常 2.肾毒性 肾小管损伤 (氨基糖苷类) 3.过敏反应 斑块皮疹和过敏性休克。快速iv万古霉素,出现极度皮肤潮红、红斑、荨麻疹、心动过速和低血压等称“红人综合征”。 二、多粘菌素类 多粘菌素B、E、M 【抗菌作用】 某些G(-)杆菌:铜绿假单孢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嗜血杆菌等 【抗菌作用机制】 1.与G(-)膜磷脂中带负电荷的磷酸根结合,膜面积扩大,通透性增加,胞内物质外漏 2.影响核质和核糖体功能 窄谱、静止期和繁殖期的慢效杀菌药 不易产生耐药性 【临床应用】 1.铜绿假单孢菌感染 败血症、泌尿道感染 2.G(-):其他抗菌药耐药或疗效不佳的感染 3.局部应用 五官、皮肤、粘膜感染及烧伤创面铜绿假单孢菌感染 4.PO:肠道术前消毒及大肠杆菌性肠炎和菌痢 【不良反应】 毒性大 1.肾毒性:22.2% 蛋白尿、血尿 2.神经毒性:眩晕、乏力、共济失调、神经肌肉阻滞(人工呼吸抢救) 3.过敏反应 三、杆菌肽 【抗菌作用】 1.G(+):金葡球菌、链球菌属 2.G(-)球菌 【抗菌作用机制】 1.抑制细胞壁合成中的脱磷酸化过程 2.损伤细胞膜 用于耐青霉素金葡菌所致的感染,败血症、肺炎 肾毒性严重 局部用于G(+)引起的皮肤感染 思考题 常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哪些?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应用及不良反应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抗生素是含14~16元大环内酯环的具有抗菌作用的抗生素。 药物分类 14元环大环内酯类 天然:红霉素(erythromycin) 半合成: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 15元环大环内酯类 半合成:阿奇霉素(azithromycin) 16元环大环内酯类 天然:交沙霉素(josamycin) 半合成:罗他霉素(rokitamycin) 概述 含义:是一类含有14~16个碳组成并且具有内酯环结构的抗生素。 分类 按来源分类 按结构分类 天然药物(第一代)如红霉素 半合成药物(第二代)如罗红霉素 14元大环内酯类 如红霉素 15元大环内酯类 如阿奇霉素 16元大环内酯类 如麦迪霉素 特点: 疗效肯定,无严重不良反应 应用: ①首选需氧G+、G-球菌和厌氧球菌感染 ②替代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者 天然 红霉素(erythromycin) 麦迪霉素(medecamycin) 吉他霉素(kitasamycin) 交沙霉素(josamycin) 乙酰螺旋霉素 (acetylspiramycin) 半合成 阿奇霉素 (azithromycin) 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 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一、抗菌作用 抗菌谱:通常起抑菌作用,高浓度为杀菌剂 1.天然:抗菌谱略广于青霉素,对需氧G+菌、G-菌抗菌作用强,对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等有良好的作用。 2.半合成:抗菌谱扩大,对某些G-菌如流感杆菌、卡他莫拉菌等有效;增强对厌氧菌、空肠弯曲菌、军团菌、弓形虫、衣原体和支原体等的作用。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共同特点 (一)抗菌作用 作用机制 不可逆地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的特殊靶位结合,阻断转肽作用,并干扰mRNA移位,促使未成熟肽链自肽酰t-RNA脱离,抑制肽链延伸,而选择性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对哺乳动物核糖体无影响。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共同特点 耐药机制 1. 产生灭活酶: 酯酶、磷酸化酶、葡萄糖酶。红霉素酯酶和磷酸转移酶 2. 靶位改变: 甲基化。细菌核糖体23SrRNA结合位点腺嘌呤残基双甲基化 3. 摄入减少:主动外排系统增强 4. 外排增加:核糖体突变-核糖体23SrRNA点突变及核糖体蛋白突变 细菌对本类各药间有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三)体内过程 天然大环内酯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