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陵县近山铜矿矿体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浅述
南陵县近山铜矿矿体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浅述
【摘 要】近山铜矿位于南陵县城275°方向,直距17.5km,行政区划现隶属芜湖市南陵县工山镇管辖。铜矿体赋存于三叠系下统南陵湖组(T1n2)及东马鞍山组(T2d)组地层中,矿体严格受岩体接触带矽卡岩控制。矿体形态在剖面上呈似层状、透镜状及不规则状,平面上呈长条状、透镜状或囊状等。1号主矿体总体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45~70°;2号主矿体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30~65°。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综合归类为Ⅲ―3类型。矿床成因类型为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铜矿床。
【关键词】近山铜矿;南陵湖组;矽卡岩型;矿体特征;开采技术条件
1 地质概况
1.1 地层
本区地层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贵池地层小区。区内地层除缺失泥盆系中下统、石炭系下统外,自志留系至第四系地层均有分布。根据地层组成特征,分为两大套,第一套地层主要是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其间夹有海陆交互相和少量陆相沉积,构成了区内的沉积盖层,时代为早志留世至中晚三叠世;第二套地层主要是由陆相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系组成,系板内变形阶段的产物,时代为中晚三叠世至第四纪。纵观全区,以碳酸盐岩地层最为发育,累计厚度可达1500米以上。矿区地表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南陵湖组和东马鞍山组及第四系。
(1)三叠系下统南陵湖组上段(T1n2):下部为灰色中层含砂屑微晶灰岩,薄层蠕虫状微晶灰岩、瘤状灰岩、泥晶灰岩,底部砾屑灰岩;中部浅灰~灰色薄层微晶灰岩、蠕虫状灰岩,顶部薄层泥晶灰岩;上部浅灰色中~中厚层微晶灰岩,含骨屑、砂屑亮晶灰岩、粒屑亮晶灰岩,薄~中薄层含骨屑微晶灰岩。本矿见中上部地层,变质后为大理岩或大理岩夹矽卡岩。
(2)三叠系下统东马鞍山组(T2d):下部为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白云质灰岩夹灰岩;上部为灰白~米黄色中厚层白云岩,本矿仅见下部地层,变质后为大理岩。
(3)第四系残坡积层(Q):分布于坡麓、沟谷及低洼处,土黄~杂色含粉砂粘土夹碎石粉砂土,下部为碎石层,碎石成分与基岩一致,其磨圆度及分选性差,大小混杂,结构松散。厚一般2~3m,最厚达20m。
1.2 构造
1.2.1 褶皱构造
区内褶皱构造为新屋里复向斜的次级褶皱,主要为沙滩角向斜。沙滩角向斜长8km,宽0.5km。轴向50°~60°,轴面倾向南东,倾角55°,核部由三叠系中统东马鞍山组组成,两翼由下统南陵湖组上段组成,均倾向南东,倾角50°~60°,枢纽向南西倾伏,倾伏角5~10°,为一同斜倒转向斜。
1.2.2 断裂构造
区内早期断裂构造总体呈北东东~北东向,倾向北或北西,倾角50°~75°,局部80°左右直至陡立。晚期断裂为北西平移断层,倾向北东或南西,倾角陡立。
1.3 岩浆岩
本矿区岩浆岩极为发育,除沙滩角花岗闪长岩外,常见辉绿岩、花岗斑岩等后期脉岩。
沙滩角花岗闪长岩为石英二长闪长岩。长约5km,出露面积约6km2,呈岩株状产出,展布方向与地层走向呈20°夹角。岩体由北向南超覆,倾向北,接触面不规则。岩石呈灰~灰肉红色,等粒~似斑状结构,以等粒为主,块状构造,矿物成份主要为斜长石、钾长石,次为少量石英、角闪石、黑云母等,副矿物为磁铁矿、榍石、磷灰石等。岩体为燕山晚期第二次侵入体,岩性为中酸性类型。
1.4 变质作用与围岩蚀变
1.4.1 变质作用
受花岗闪长岩侵入影响,产生较广泛的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宽窄不等的石榴子石矽卡岩或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带,并顺层交代变质作用,形成层状矽卡岩。变质带分带明显,由内向外为矽卡岩化花岗闪长岩→内矽卡岩→外矽卡岩→矽卡岩化大理岩→大理岩→灰岩。矽卡岩带宽几m至20m左右。热变质作用表现为围岩产生广泛的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及少量的角岩等。
1.4.2 围岩蚀变
岩体内蚀变主要为绿泥石化、钾长石化、黑云母化及透辉石化等。矽卡岩中主要为碳酸盐化,蚀变越强烈,与铜矿化关系越密切,其次为绿泥石化、硅化等。
2 矿体特征
2.1 矿体分布特征
共圈连矿体12个,主矿体2个(Ⅰ1、Ⅰ2号矿体)、次要矿体4个、零星矿体6个。
Ⅰ1矿体赋存于岩体接触带矽卡岩中,严格受接触带控制,矿体总体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45~70°,局部达80~90°,一般矿体头、尾倾角较陡,中部较平缓。矿体厚度变化较大,钻孔见矿厚度最大26.60m,最小0.28m,平均9.55m,存在尖灭再现现象。矿体形态在剖面上呈似层状、透镜状及不规则状,平面上呈长条状、透镜状或囊状等。矿体平均品位为0.73%,矿体赋存标高+90~-300m。
Ⅰ2矿体:该矿体赋存于东段接触带矽卡岩中,矿体形态呈层状―似层状,平面上呈透镜状。矿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