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协定模型教学讲义.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路协定模型教学讲义.ppt

* * * 網路協定模型 OSI協定參考模型 TCP/IP協定模型 Microsoft 協定網路 * OSI 七層模式 OSI 七層模式中,按不同的功能將網路的軟硬體架構分為七個層次,由上到下每一層(Layer)的名稱如下: 第七層 Application 應用層 第六層 Presentation 表識層、展示層、呈現層 第五層 Session 會談層、會議層、對談層 第四層 Transport 傳輸層、傳送層 第三層 Network 網路層 第二層 Data Link 資料鏈結層 第一層 Physical 實體層 * OSI 七層模式運作模式 * OSI 七層運作模式-層對層 * 訊框格式,在網路上的各個中間設備之間,可能會因不同的封裝協定而改變,但目的地的邏輯位址(通常是IP),則保持不變。 發送端執行下列五個步驟,才能傳送資料: 傳輸資料(Data) :應用層、展示層、會談層 資料分成區段(Segment) :傳輸層 建立封包(Packet) :網路層 建立訊框(Frame) : 資料鏈結層 訊框編碼成為位元(bits)訊號:實體層 OSI 七層運作模式 * 摘要 ? 第一層 連線媒體與訊號 定義有關硬體設備的電氣與機械特性 第二層 訊框與實體位址、網路拓樸 媒體存取控制(MAC) ,和邏輯鏈結控制(LLC)子層媒體存取控制子層使用實體定址,負責網路媒體的存取邏輯鏈結控制子層建立並維護網路連線,負責訊框遞送、 錯誤通知、以及資料流控制 * 摘要 ? 第四層 傳輸控制 提供錯誤偵測、重新發送、以及流量控制的可靠服務 TCP使用「滑動窗法」、「肯定確認與重新傳輸」、以及「暫緩傳送」訊號,在發送端將資料區段化,在接收端重新將資料區段依區段序號組合成資料流。 UDP是不提供確認或保證資料傳送可靠的簡單傳輸協定 不需要確認資料送達無誤的服務,可以利用UDP傳送, 以節省往返時間和網路頻寬。 * 摘要 ? 第五層 連線管理:負責建立、管理和並終止兩個通訊主機之間的連線對話 第六層 資料格式、壓縮與加密:提供相同的資料格式,以確保發送端送出資訊可由接收端讀取。 第七層提供網路服務給應用程式:瀏覽網頁、收發電子郵件 TCP / IP 協定 傳輸控制協定(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1.網際網路提供可靠及可確認的資料交換機制 2.連接導向 網際網路協定(Internet Protocol) 1.負責資料傳送時之路由(routing)及定址 (addressing) TCP/IP 設計目的:當網路發生錯誤時能透過繞行 將資料送達 TCP / IP 協定 1973 年代提出 1983 發展出標準版本 ARPAnet 所使用傳輸機制 OSI 模型中傳輸層的工業標準 網路層(Network Layer) 網際網路層(Internet Layer) - IP層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 TCP、UDP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使用者資料段協定 TCP / IP目標 獨立於軟、硬體製造商。不受IBM、NOVELL 、MICROSOFT 、DEC等廠商控制 協定本身內建錯誤復原能力,即使網路遭受破壞依然能持續運作 能夠處理錯誤率很高的情況,並提供可靠點對點服務 協定本身效率要高,額外資料負擔要低,強調高效能 加入新的網路服務不會中斷 TCP/IP的網路觀 * TCP/IP 模型 ? 網路層(Network Layer) 也稱為主機對網路層 相當於OSI模型中的實體層和資料鏈結層 負責主機及網路之間的資料交換 使用實體位址(MAC Address) * TCP/IP模型 ? 網際網路層(Internet Layer) 對應到OSI模型中的網路層 使用邏輯位址(稱作IP位址)來識別網路路徑與裝置 定出經由網際互連網路到目的地路徑 在兩個網路之間轉送封包的裝置,稱作閘道 (Gateway)或路由器(Router) 最佳路徑選定和分封交換都發生在這層 網際網路層使用「位址解析通訊協定」(ARP) 找出 已知IP所對應的實體位址(MAC Address) * TCP/IP模型 ?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相當於OSI模型中的傳輸層 負責處理有關服務品質的傳輸作業 可靠度、流量控制和錯誤校正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