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慢性肺系疾病探析.ppt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慢性肺系疾病探析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 慢性肺系疾病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葛宝和 一、概念 贴敷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施于皮肤、孔窍、腧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 属于外治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扶助人体正气、调动自身抗病能力的治疗方法。 二、历史渊源 贴敷疗法同中医学的其他疗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原始社会,人们用树叶、草茎等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并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这种原始的治疗方法即为贴敷疗法治病的雏形。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是将草药制剂贴敷于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等调成糊状,或用凝固状的油脂、黄醋等制成软膏、饼剂,或将草药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贴敷于穴位。 穴位贴敷的功效 可概括为“拔”、“截”、“通”、“调”。 1、“拔”则病邪能出,以免除深入内陷之患; 2、“截”则邪气内消,以解除妄行传遍之虞; 3、“通”则行滞解郁,以化积消瘀,调和营卫; 4、“调”则阴平阳秘,以无脏腑偏盛偏衰之虑。 穴位贴敷治疗肺系疾病 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中最早提出了用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哮喘的方法。 全面论述了贴敷的适应证、药物组成、选穴、贴敷时间等,此法沿用至今。 三、药膏的制备 1、药物组成:各地不同,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麝香、生姜等是常用药物。 2、制作环境:要求在无菌、清洁环境下进行,在制剂室完成。 3、药物粉碎: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或将其熬制成药膏。 四、穴位贴敷疗法的特点 1、具有双重治疗作用 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了药物作用。 2、可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 经皮吸收的药物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避免了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的分解、破坏,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五、优点 1、作用直接,适应证广  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其适应证遍及临床各科,对部分顽固性病证常能收到显著效果。 2、用药安全,不伤脾胃   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 经皮给药,一般无毒副作用。 六、作用机制 1、穴位贴敷使腧穴局部充血,促进药物的吸收。 2、 可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过神经系统形成新的反射,从而破坏原有的病理反射联系。 药物吸收 药物透过皮肤吸收的过程有三个步骤。 1、释放: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出来扩散到皮肤或贴膜上。贴敷药物中所含的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被动扩散的吸收,增加表皮类脂膜对药物的透过率。 七、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根据《内径》“春夏养阳”的原则,在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的方法。 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 八、 冬病冬治 是依据中医“天人相应”理论,顺应四时气候特点的一种常用的“内病外治”疗法。 冬至后天气寒冷,人体阳气内敛,气血运行缓慢。此时采用具有辛散温通的药物进行穴位贴敷,可疏经散寒、温肺逐痰、健脾补肾、调节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九、 穴位贴敷疗法适宜人群 适宜范围广泛,尤其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等患者。 体虚易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者等。 十、禁忌人群 肺炎及感染性疾病的急性发热期患者。 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者,特殊过敏体质及瘢痕体质者。 贴敷部位皮肤有破溃、感染者。 十一、 慎用人群 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支气管扩张患者。 恶性肿瘤患者。 十二、慢性肺系疾病穴位选取 1、主穴: 大椎、肺俞、膏肓、中府、膻中。 2、配穴: 哮喘:加定喘、天突。 咳喘、盗汗:加百劳。 肺气虚:加气海。 穴位位置 1、主穴: 大椎: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膏肓:第4胸椎棘突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