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魏墓志书法之“定法”——“有意”之定法与“无意”之自在在魏碑书法中的精彩演绎-毕业论文(设计).docVIP

论北魏墓志书法之“定法”——“有意”之定法与“无意”之自在在魏碑书法中的精彩演绎-毕业论文(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3 论北魏墓志书法之“定法” ——“有意”之定法与“无意”之自在在魏碑书法中的精彩演绎 作者:黎德良 单位:兰亭书院 魏碑导读: 北魏时期墓志盛行,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其不仅存世数量众多,镌刻精美,而且书法艺术风格独特,技艺精湛,内涵丰富,是我国历史上墓志书法精品盛产的时代。魏碑与唐碑都属于楷书范畴,然风格迥异。魏碑由汉隶演变而成,整体表现出茂密雄强,恣意豪放、稚趣天真、古拙粗犷的金石书风面貌。唐碑则源于魏碑和钟王,将楷书的法度推向到极至,整体表现出端庄遒美、严谨成熟、方正典雅的书法风貌。包世臣曰:“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记得板。”北碑字之定法之“法”即是本论文所要论述之重点。 (图1.始平公造像原碑局部) (图2.本文作者临始平公局部)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北魏书法的笔法、笔画、字法到章法之“定法”核心。从以下几点:魏碑书法的方圆特征;笔画与基本技法的关系;笔画与笔势的关系;字体与字势的关系;笔画与字形结构的关系;字与行、行与行、字与篇的关系,揭示 “有意”而为之定法与自在生趣之“无意”在北魏书法中有机结合的阴阳辨证关系。 关键词: 魏碑 外方 内圆 有意 无意 书法 笔法 字态 笔画 笔势 书法中的“有意”与“无意”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这是强调书写中的有意行为的作用。 “总之, HYPERLINK /view/304050.htm \t _blank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 HYPERLINK /view/4169264.htm \t _blank 云乎哉!” HYPERLINK /view/531247.htm \t _blank 板桥就“ HYPERLINK /view/2318804.htm \t _blank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HYPERLINK /view/138957.htm \t _blank 张彦远)这一基本法则,作出了自己的生发。一般讲,“ HYPERLINK /view/911856.htm \t _blank 笔参造化”的“ HYPERLINK /view/1578036.htm \t _blank 化机”的闪现,缘于天才 HYPERLINK /view/67095.htm \t _blank 艺术家的一刹“妙语”,即艺术家本身亦不可能事先明确地意识到,此即所谓“其天机流露,有莫知其然而然者”。 HYPERLINK /view/531247.htm \t _blank 板桥云:“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神将相之, HYPERLINK /view/1131308.htm \t _blank 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 HYPERLINK /view/531247.htm \t _blank 板桥题画·靳秋田索画》)“ HYPERLINK /view/1578036.htm \t _blank 化机”(趣)与“定则”(法)之间,就存在着这样一层“顿”(顿悟,飞跃)、“渐”(渐修,量变)关系。又云:“必极工而后能写意,非不工而遂能写意也。”(( HYPERLINK /view/531247.htm \t _blank 板桥题画·竹))意亦如此。 “手中之竹”说的是画家所创出的一个“第二自然’”,一个新的生命体。它虽来自“眼中之竹”,却非其自然形态的复写,而是经过画家的观照、沉浸,获得对竹的“ HYPERLINK /view/6827917.htm \t _blank 神理”的某种妙悟,其中渗入画家自身的个性(特别是人格)、想象、情感等等,因而构成朦胧的审美意象即“胸中之竹”。进而,运用长期苦练得来的异常娴熟的技法(如笔法墨法),而又不泥于法,伴着仍在继续中的创造性想象,所谓“笔到 HYPERLINK /view/8267276.htm \t _blank 意生”,让实际落入纸上的竹的形象,霎时进入“传神”——“变相”状态,因而“活”起来。这样,由渐而顿,“定则”(法)与“ HYPERLINK /view/1578036.htm \t _blank 化机”(趣)融结一起,终于凝成一幅气韵生动、“趣在法外”的令人把玩不尽的竹的图画。[1] 书法中的“有意”指的是人为对笔画、字态、位置的定法其包括笔法中的有意造势发力等,是书法的客观载体;而“无意” 指的是笔画、字态、位置的自然呈现其包括笔法中的巧力(即惯性力和笔毫自然聚散的反弹力等),是书法的第二次自然呈现,不受人本意识控制的再造,是自在生趣的化机流露。它们是一对阴阳矛盾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花好月圆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