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通论-第五讲四书(武汉大学)》.ppt

《国学通论-第五讲四书(武汉大学)》.ppt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朱子《论语集注》:“敬以持己,恕以及物,则私意无所容而心德全矣。” “程子曰:‘孔子言仁,只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看其气象,便须心广体胖,动容周旋中礼。惟谨独,便是守之之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朱子《论语集注》:“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 总结:孔子“为仁由己”的成德之教 一、仁作为德性之基本意识 1.德性义务的意识:“爱人”。 2.德性责任的意识:“忠恕”。 3.德性自觉的意识:“克己复礼”。 二、仁作为成德的基本要求 1.亲属关系的德性要求与规范:孝弟。 2.人际关系的德性要求与规范:忠恕、温良恭俭让。 3.最高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中庸,人际关系高度和谐。 三、仁与德性修养的基本方法—→最终目的:“圣人” 1.求之于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笃信好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学问的提高同时是德性的充实 3.躬行实践:“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孔、颜“仁”学的境界 《论语·公冶长》:“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盛饭的圆竹器)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粗饭)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朱子《论语集注》:“圣人之心,浑然天理,虽处极困,而乐亦无不在焉。” 《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山东邹城人。《史记》谓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着有《孟子》一书。后儒将孟子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有“亚圣”之称。 刘向《列女传》: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ǎng )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 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每月初一)望(十五前后),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孟母三迁祠碑 孟子的“心性”之学 孟子的主要思想集中在他对于“心”、“性”的阐发上,以“心”、“性”为基础,孟子扩展并丰富了孔子的“仁”学,并且引申出一套政治学说和修养学说。 人“性”的来源 —— “性由心显”、“性非外铄”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chù)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朱子《孟子集注》:“怵惕,惊动貌。恻,伤之切也。隐,痛之深也。此卽所谓不忍人之心也。”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仁、义、礼、智,性也。心,统性情者也。端,绪也。因其情之发,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见,犹有物在中而绪见于外也。” 不忍人之心 在孟子看来

文档评论(0)

沙卡娜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