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磁县北朝壁画墓服饰文化剖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北磁县北朝壁画墓服饰文化剖析

河北磁县北朝壁画墓服饰文化剖析   摘 要:20世纪70年代至今,河北磁县发现了一批北朝壁画墓,这些壁画墓极具考古价值。本文以墓葬图像中人物服饰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并以图像资料与史料相互印证的方式,归纳北朝服饰文化特点及成因,从而论证北朝服饰文化在中国服饰史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磁县;北朝;壁画墓;服饰文化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017-02   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等一系列政治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也空前繁荣,包括服饰文化。磁县北朝墓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北磁县城西南、漳河与滏阳河之间的平原和岗坡地带,是北朝后期的东魏和北齐皇帝、皇族和异姓勋贵的墓葬群。近年来磁县北朝墓葬考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考古资料中壁画、陶俑等人物服饰很好地反映了当时服饰文化,为研究北朝服饰文化提供了充盈的图像材料。   一、磁县北朝壁画墓考古资料   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在河北磁县发现了一批带有精美壁画的东魏、北齐墓葬,如湾漳大墓[1]、茹茹公主墓[2]、高润墓[3]、高孝绪墓[4]等,为研究北朝社会、经济、文化等提供了重要图像资料。湾漳大墓位于磁县湾漳村东,1987年开始发掘。墓葬由长斜坡墓道、墓门及高大门墙、甬道、墓室组成,总长52米。墓道长37米,墓道壁画上层绘有神兽及流云莲花;下层绘青龙白虎引导的4列53人仪卫,地面为地毯式莲花忍冬纹。根据位置、形制、规模大小、随葬品等推测,此墓为北齐开国皇帝高洋墓。茹茹公主墓位于磁县大冢营村北,1978年发掘。墓道东西两壁前端由青龙、白虎引导,其后下层为14人仪仗队列。墓室北壁绘墓主及持盖、扇的侍女,西壁绘侍女伎乐,东壁为侍者属吏。高孝绪墓位于磁县刘庄村西,2009年发掘。墓道东西两壁仅存10人仪仗队列,甬道前端绘束莲火焰纹宝珠棱柱,后残留侍卫。墓主人为北齐皇族修城郡王高孝绪。高润墓位于磁县县城西,墓室北壁绘墓主端坐帷帐、侍从供奉画面,西壁残存侍者,东壁残留伞盖、扇等。   河北磁县发现的北朝墓葬壁画题材和布局是一致的,且有一定制度化倾,比如等级制度。墓葬门墙、墓顶和墓道、甬道上层绘制象征高于世俗生活的天上虚幻世界;甬道以内绘制象征生前的内庭生活,墓室北壁绘墓主端坐、侍者伺奉画面,东西两壁绘属吏拜见、伎乐宴享画面;长斜坡墓道两壁绘制“长卷式”仪仗队列,墓主人级别越高,仪仗队列规模越宏大,人物所执仪仗、服饰种类越庞杂。壁画布局紧凑,气势宏大,体现的是一种威严、不能僭越的等级秩序。   二、北朝服饰文化的功能性   服饰是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需求的综合表现。北朝服饰文化实用性功能特点鲜明,反映了当时社会风俗、文化思想、政治形态等。?F褶服是湾漳大墓、高孝绪墓中众多仪仗成员、人物俑常见服饰,是北朝各阶层流行常服。?F褶服上衣为交领,左、右衽均有,为袖口宽大的袍衣;下身为小口裤或大口裤,大口裤膝部用带子系缚,称为“缚裤”。?F褶服是在吸收汉晋古制“上衣下裳”传统服饰基础上形成的鲜卑族化的主流服饰。上衣下裳是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传统的服饰形制。《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庇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蔽障也。”[5]“上衣下裳”也称“褒衣博带”,衣袖肥大,下裳即裙,起到遮羞功能,给人一种雍容华贵、典雅端庄的视觉体验,是汉晋时期社会上层集团的衣着。鲜卑胡服“上衣下裤”特点:紧身袍衣,窄袖,小口长裤;有保暖、防风沙等功能,质朴,实用性强。进入中原后的鲜卑族,受中原政治、地理环境影响,服饰迅速汉化。?F褶服保留了“上衣下裳”洒脱形式,又结合鲜卑胡服紧身特点,将其上衣袖变窄,衣身收缩,下裳变为行动方便的裤装;将胡服裤口增肥,接近“下裳”飘逸形态;将裤装膝部用绳子系缚,袍衣腰部束带,最终形成了实用性常服―?F褶服。随着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交通工具有了明显的变化,湾漳大墓、茹茹公主墓出土众多女装骑马俑体现了骑马社会风气。《邺中记》记载:“石虎时,皇后出,女骑一千为卤簿,冬月皆着紫纶巾, 熟锦?F褶。”[6]这体现了当时皇家卤簿仪仗中女性骑马风气。社会交通工具的改变,也影响了妇女服饰的样式,为了满足骑跨马背生活上的需求,女性裙子腰线逐渐往上提至胸部以下。湾漳大墓仪仗中部人物、文吏俑上身外罩“?o裆”,《释名?释衣服》载:“?o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7]“?o裆”应是前后两片衣襟,一片当胸,一片当背,无领无袖,前后用带子相连的外衣。?o裆最初可能是作为?o裆铠甲的内衬,以防止磨破里面的衣服,后来成为武职官员及侍从人员的常用服装,不穿铠甲时,亦将?o裆穿在外面[8]。?o裆服具有上肢活动方便,且保护身体重要脏器的实用功能。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