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0厌氧性细菌》-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病 例 李X,男,55岁,农民。 主诉:因张口困难,全身抽筋而急诊入院。 病史:一周前在地里劳动时,不慎被一锈铁钉刺破左足底。伤口立即由当地卫生员处理包扎,但至今未愈。入院前24h开始觉得张口困难,逐渐加重,不能进食。颈项发硬,不能弯腰。5h前开始全身抽筋,发作历时几秒钟,间歇20-30min。 厌氧性细菌 概 述 1861年,巴斯德发现厌氧菌。 厌氧菌培养技术的发明应用。 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 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可分为 厌氧芽胞梭菌属 无芽胞厌氧菌 依能否形成芽胞,将厌氧菌分为两大类: 外毒素 厌氧芽胞梭菌属—致病菌 特定病症 (G+,梭形) 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 产气荚膜梭菌 气性坏疽;食物中毒;坏死性肠炎 肉毒梭菌 食物中毒;婴儿肉毒病 特定条件 无芽胞厌氧菌——正常菌群 内源性化脓感染 (G+/G—,球/杆形) 概 述 大多为严格厌氧菌,革兰染色阳性,能形成芽胞的大杆菌 芽胞直径比菌体粗,使菌体膨大呈梭状,对热、干燥和消毒剂均有强大的抵抗力 适宜条件芽胞发芽形成繁殖体,产生强烈外毒素和酶 种 类 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Tetani) 破伤风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气性坏疽 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 肉毒中毒 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假膜性结肠炎 破伤风(tetanus)在公元前460年就有记载,但病原菌—破伤风梭菌直到1884年才被发现。 污染╭-创口 发芽 痉挛 ╭- 破伤风 芽胞-----| --->繁殖---->毒素----| ╰-脐带断端 ╰-新生儿破伤风 (脐风) 发病特点为骨骼肌强直性痉挛、抽搐,可因窒息或呼吸衰竭死亡。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菌体细长,有周身鞭毛、无荚膜 芽胞正圆形,比菌体粗,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状 革兰染色阳性 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 严格厌氧 血平板上,有β溶血 不发酵糖类,不分解蛋白质 抵抗力 芽胞抵抗力很强 75~80℃ 10min仍保持活力 100℃1小时可完全被破坏 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十年 致病条件 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 伤口窄而深(如刺伤) 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 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 该菌无侵袭力,仅在局部繁殖,其致病作用完全有赖于病菌所产生的毒素 致病因子——外毒素 质粒编码的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 引起破伤风的主要致病物质 为蛋白质,不耐热;可被蛋白酶破坏 属神经毒(neurotoxin),毒性极强,仅次于肉毒毒素。对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神经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 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机制 与神经系统的结合: 重链识别神经肌肉结点处运动神经元外胞质膜的受体并与之结合,促使毒素进入细胞内小泡 内在化作用: 小泡从外周神经末稍沿神经轴突逆行向上,到达运动神经元细胞体,通过跨突触运动,进入传入神经末稍,最终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机制 膜的转位: 通过重链N端的介导产生膜的转位使轻链进入胞质溶胶 胞质中作用靶的改变: 轻链发挥毒性作用,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γ-氨基丁酸、甘氨酸)的释放,使肌肉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失调,造成骨骼肌强烈痉挛 所致疾病 潜伏期 可从几天至几周 典型的症状 咀嚼肌痉挛导致苦笑面容、牙关紧闭 持续性背部肌肉痉挛引起的角弓反张 其它(漏口水,出汗,激动,心率不齐等) 免疫性 破伤风免疫属外毒素免疫,主要是抗毒素发挥中和作用 获得有效抗毒素的途径是人工免疫 病 例 1.形态与染色 革兰阳性粗大杆菌 芽胞位于次极端,呈椭圆形,直径小于菌体 无鞭毛 在机体内有明显的荚膜 2.培养特性 厌氧。其最适生长温度42℃,繁殖周期为8分钟 血琼脂平板上,双层溶血环:内环完全溶血(θ毒素),外环不完全溶血(α毒素) 蛋黄琼脂平板上,有乳白色浑浊圈现象 牛奶培养基中,可出现“汹涌发酵”(stormy fermentation) 1.致病物质 产气荚膜梭菌能产生10余种外毒素,有些外毒素即为胞外酶 α毒素 分解细胞膜上磷脂和蛋白形成的复合物,造成细胞溶解,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伴大量溶血、组织坏死、肝脏、心功能受损 在气性坏疽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 肠毒素 不耐热的蛋白质

文档评论(0)

沙卡娜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