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稻水象甲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述稻水象甲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浅述稻水象甲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摘要: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水象甲属害虫,是世界性植物检疫对象,是水稻的毁灭性害虫。发生后一般危害损失20%~30%,严重危害损失70%~80%,甚至绝收。该虫于2010年3月末在我镇张官村发现首次发现,目前全镇每年5000亩水田均不同程度受害。   关键词:稻水象甲 疫病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443-01   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水象甲属害虫,是世界性植物检疫对象,是水稻的毁灭性害虫。发生后一般危害损失20%~30%,严重危害损失70%~80%,甚至绝收。该虫于2010年3月末在我镇张官村发现首次发现,目前全镇每年5000亩水田均不同程度受害。经过3年的发生规律的调查与防治,现将我镇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4 mm,宽约1.5 mm,体表被覆淡绿色至灰褐色鳞片。新羽化成虫深黄色,具金属光泽,田间新生成虫背侧或足上通常带泥。自前胸背板的端部到基部,有1个由黑色鳞片组成的大口瓶状的暗斑。触角赤褐色、膝状,索节6节,第1节大,第2节长,第3~6节球状,棒基部无毛,具金属光泽,端部1/3密生细毛。卵呈长肾形,圆柱形居多。在水稻叶鞘内侧组织沿叶脉方向纵排分散,其他部位分布较少,长约0.8 mm,初产为无色至乳白色,至孵化时变黄且多呈圆柱形。幼虫为无足型白色。1~2龄幼虫较细小,足突不明显,其1龄幼虫在根部极少见,3~4龄幼虫较大,足突明显,而4龄幼虫长宽比小,显得肥胖或粗状。幼虫在土茧中化蛹,土茧长约5mm,卵圆形,表面光滑,着生于稻根中部或被咬断的稻根末端,单生或2~6个着生于稻根某一位置附近,预蛹或蛹乳白色,至羽化时蛹浅黄,大小与成虫相似。   2、寄主植物及其被害状   稻水象甲成虫对水旱生植物均可取食,其寄主有7个科的40余种植物,属杂食性害虫,但嗜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作物中以水稻、高粱、玉米罹害最重。成虫通常沿叶脉啃食叶肉,仅剩下表皮,在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上造成“I”形长斑痕,久而呈条状破裂,在阔叶植物上取食,亦造成长条状食痕,但不规则。幼虫仅为害少数几种水生植物,田间在稻和稗根部调查到了幼虫。幼虫具有寡食性,水稻是幼虫最主要的寄主,1龄幼虫可取食少许叶鞘及附近组织,造成为害症状不明显。而2龄以上幼虫钻断须根,附着或钻入根中为害,被害稻丛根系变少变短,呈黄褐色;幼虫较多时,几无白色根,整个根系呈平刷状,稻丛根易拔起。受幼虫为害,水稻地上部分生长缓慢,分蘖减少,植株矮小,穗数、穗粒数减少,产量降低;严重时,水稻停止生长,特别是低洼水深田块,水稻发育不良,受害更为严重。   3、生活史及习性   3.1生活史   稻水象甲基本上为1年发生1代,并存在1个不完全世代的第2代。以成虫在山坡、荒地、田埂等有覆盖场所越冬,以4~5 cm的土壤中越冬居多。越冬成虫于4月中旬开始活动,先在越冬场所附近的杂草丛中活动,随着气温升高,在4月下旬开始取食,至5月下旬山坡、草丛、玉米地的植株及附近的疏松土壤中可见大量成虫,在植株上造成明显的食痕。5月下旬起稻田可见成虫,插秧后水田即有成虫。自5月下旬起越冬成虫集中在水田取食为害,至6月10日杂草地和旱地已无成虫,直到7月10日,稻田才见不到越冬后的成虫。6月上旬开始见卵,持续到6月末,一直可查到卵,幼虫在6月10日前后即发生,连续发生至8月上旬,到8月中旬才查不到幼虫,7月中旬即有土茧,持续发生至8月末才逐渐查不到茧蛹,自7月起田间始见新生成的虫,至8月15日前后,新生成虫达到高峰,然后田间成虫量逐渐减少,一直到水稻收获时,仍有少数成虫活动。自8月下旬起,越冬场所有成虫活动至10月末、11月初,后成虫进入越冬状态。   3.2生活习性   稻水象甲成虫的习性复杂,除具有鞘翅目昆虫共有的假死性和趋光性等特性外,还与水有密切关系。一是越冬成虫有集居习性。主要越冬场所成虫密度为200头/m2,而且越冬死亡率极低。二是越冬成虫有集团迁飞习性。5月下旬、6月上旬晴微风的黄昏,可见大量成虫向稻田方向迁飞。三是成虫活动性。9:00—11:00和16:00—19:00最为活跃,稻田成虫以爬行、游水为主,很少飞行。6月的成虫多在叶面进行取食活动,中午前后,一般沿植株爬入水中,或伏于水层表面附近,或因“风吹草动”作假死坠入水中,在水表或水层内游动。8月以后,稻田的稻水象甲新生成虫几无游水及在晨昏时间集中于植株冠部活动的特点,而主要在植株中下部活动,取食矮小分蘖的嫩叶。四是趋光习性。稻水象甲成虫具有一定的趋光性。通常新生成虫较越冬后成虫趋光性强,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虫又较6月中下旬成虫趋光性强。成虫对晨昏时分的散射光具有明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