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详案].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WORD格式编辑整理 专业资料分享 《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3、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录像 教学过程: (一)观看庐山录像,导入, 师: 上周,我们随着优美的语言文字随作者们一起畅游了祖国的钱塘江与雅鲁藏布大峡谷,观看到雄伟壮丽而奇特大潮;见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世界之最与奇异。今天,我们将攀上一座秀美与险峻相济,闻名于世的高峰——庐山。 播放录影。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 师:看来大家都觉得庐山很不错,其实北宋的著名诗人苏轼也很喜欢庐山,他还为庐山写了一首诗,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题西林壁》 (师生一起板书诗题) (二)解诗题、知方法 1.解诗题,知作者 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书写; 西林:庐山有两座寺庙——东林寺和西林寺,这里的“西林”指的是西林寺; 墙:墙壁 PPT 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 PPT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 2、师:好,咱们一起来读两遍题目。 (注意停顿) 3、知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首古诗,也学了古诗的学习步骤,大家还记得吗? 生总结并回答 PPT 1、多读,读通读顺 2、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结合插图,了解诗意, 3、想想画面,体会情感。 (三)初读课文,朗读背诵 1、自由地、仔仔细细地将古诗读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明白了吗? 2、指名一学生朗读!教师明确难字读音: 侧:cè 庐:lú 缘:yuán 横: 3、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 PPT 4、请学生范读。 5、全班同学齐读。 (四)探究诗意 1.抓字眼,明大意 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生读 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从正面; 岭:连绵不断的高山; 侧:从侧面; 峰:高而尖的山头) 作者从这些角度看庐山的景色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 师:诗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这些景色的不一样? 生:“各”字!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2)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师:好!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去看庐山,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看庐山呢? 生:(讨论,举手回答) 师:(引导学生从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等方面展开联想) 师:同学们真的很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诗中所说——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5)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面目:相貌,这里比喻事物所呈现的景象;缘:因为。) “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师:这一句里有一

文档评论(0)

文档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