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浅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浅述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浅述   摘 要:勾云形玉器在红山文化玉器中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无论从勾云形器的来源还是形制来看,它都是红山文化时期极具特色的典型器之一,勾云形器的“仿生”特征并不是对某种动物的简单模仿,而是在人们生产、生活和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形成的特殊形制。勾云形器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它既是红山文化时期原始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红山文化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和动物崇拜的体现。勾云形器作为墓葬中的随葬品,是墓主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它被作为一种“神物”来与上天进行沟通,因此,墓中出土勾云形玉器的人就应是传达上天旨意举行祭祀活动的巫师。   关键词: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功能用途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021-03   红山文化作为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和辽宁省的西部,因出土独具特色的玉器而享誉世界。其中,勾云形玉器形制独特、琢磨精致,有勾云形和带齿类兽面形两大类,它们与玉猪龙、玉凤、玉箍形器都属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器。从上个世纪80年代红山文化玉器被确认以来,人们对勾云形器的研究呈现出许多不同的观点,本文主要依据有明确地点的、发掘出土的以及征集采集的勾云形玉器,就其使用功能进行初步探讨。   一、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的来源   从目前勾云形器的存在状况来看,有发掘出土的,也有征集、采集而来的,本文即以这些勾云形玉器为依据,进行研究探讨。   考古出土的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有: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墓葬M1出土1件[1],它的器表有腐蚀的痕迹,乳白色的玉质,边上有残缺。器物的中部镂雕勾云纹,边出现四角,器物表面磨出与形制相应走向的浅凹槽,上部有两小孔。残存长7.9厘米、宽4.8厘米、厚0.6厘米,出土位置不详(图1:1)。胡头沟墓葬是较早被确定下来的红山文化时期的墓葬,它以详实的考古资料证实了勾云形器是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M24出土1件勾云形器[2],玉质是为淡绿色的,器物形制为长方形板状,四边雕成对称的外卷勾状角,中心有云纹镂空,上缘居中对钻双孔,现已残段为3块,背面无纹饰,器体长大约为17.9厘米、宽10.9厘米、厚0.8厘米,出土时位于女性墓主的腹部,为竖置的(图1:2)。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牛河梁第十六地点) M2出土1件[3],玉质为淡青色的软玉。长方形片状,中部镂空成勾云形,四角对称圆润,上琢有椭圆形凹面。背面有斜对钻的四鼻。通长22.5厘米、宽11.2厘米、厚0.8厘米,陈放在墓主的头部(图1:3)。牛河梁第五地点M1中心大墓出土1件[4],与鼓形箍同出土于死者胸部,一角压在鼓形玉箍之上。玉质为青绿色,略呈长方形,四角作向外卷勾状,中部也镂空一勾云形,正面琢出与纹路走向相应的凹面,背面无纹,但是它有4个斜对钻的隧孔。器体最长20.9厘米、宽12.4厘米、厚0.9厘米(图1:4)。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M14出土1件[5],已残断。器体通长15.8厘米、宽6.9厘米、厚0.6厘米,器体上部有3个钻孔,陈放在墓主胸部(图1:5)。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M21出土一件[6],陈放在墓主人左肩的上部,该器体通长8.8厘米、宽4.3厘米、孔径1.2厘米、厚0.5厘米,淡绿色玉质,它的上面带有黄褐色的瑕斑,中心镂圆孔,四角圆润且向外翻卷,周边外缘圆钝抹斜,在器体近缘处斜钻一个小孔(图1:9)。   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带齿类兽面形玉器有: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M27出土1件[7],深绿色玉质,间有黄斑瑕。器体通长28.6厘米、宽9.5厘米,器体为长条圆角形的外廓,有3个透雕小圆孔在器体的中部位置,两个位于中部左右对称似兽眼,在器体的两侧和中部各镂雕一窄条形,下部为齿状。器物的正面纹饰较规整,两面均有瓦沟纹。该器物出土时的位置,位于墓主人头部的左侧,它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大的一件(图2:1)。在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M22出土1件[8],玉质为黄绿色,有白色暇斑。长条片状,一端宽,一端稍窄,上缘部居中对钻一小孔,器体外四角圆弧,有正背面之分,均雕琢兽面状。正面纹饰规整,利用镂空、隐沟纹的技法,配合其造型,以较抽象的构思表现兽首的眉、眼、齿等面部器官。器身长14.3厘米、宽4.7厘米、厚0.5厘米,出土时竖置于墓主右胸近小臂处(图2:2)。   征集、采集的勾云形玉器有: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采集1件[9],片状,形制似长方形,中部透雕勾云形,四角雕琢出对称的外弯勾纹饰,上下两侧边缘处各有3个小的外凸,在上部的器边有两个钻孔。中部透雕一向左弯曲的勾云纹饰,正面雕琢出了凹凸分明的装饰线,体长18.2厘米、宽11厘米(图1:6)。在内蒙古巴林右旗巴彦塔拉出土1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