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在中学数学中和教育功能初探.doc

数学史在中学数学中和教育功能初探.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数学史在中学数学中的教育功能初探 王 飞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数学史一般作为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的材料,也就是把数学史作为了数学教学的“花絮”。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通过数学史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数学课程标准已把数学史作为理解数学的一种有效途径,成为数学教学的一种工具。以下就数学史的教育功能作一探讨: 一、数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于责任心”。兴趣是人的情意领域(情感、态度、兴趣和价值观)中最为活跃的成分,它的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在学校的数学教学中,由于受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影响,单纯的功利性价值取向表现的十分明显:为应付各种考试,为获取好成绩高分数,这几乎成了数学教学的唯一的动力和目标。填鸭式的教学、题海战术在各个学校都已司空见惯,以至于部分学生努力学习的同时,逐渐感到厌烦、冷漠数学,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但这并不是因为数学本身无趣,而是它被我们的教学所忽视了。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呆板的学科,而是一门不断进步的生动有趣的学科,特别是那些为数学拼搏一生、奉献一生的数学家的故事,多少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的数学学习者。法国数学家泰尔凯认为:“叙述数学家如何跌跤,如何在迷雾中摸索前进,并且融合零零碎碎的得到他们的成果,应能使任一搞研究工作的新手鼓起勇气。”例如在实习期间,讲圆周率的时候,我提到这样一个事实:在遥远的月亮背面上有一座环行山,它是以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名字来命名的。祖冲之(公元430年~501年)是我过南北朝时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专家。他从小便搜集、阅读了前人大量的数学文献,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坚持对每步计算都做亲身的考核验证,不被前人的成就所束缚,纠正其错误同时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造,推动了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尤其在圆周率方面更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算出了名垂千古的圆周率和祖率,发现3.1415926<π<3.1415927,并且得到了有理数近似值, 在欧洲,一直到1585年才发现了这个有理数近似值。乘着兴头,我还让学生用古代的割圆术(即用圆的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来逼近圆的周长)证明3<π<3.5,取正六边形。证明:∵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c<外切正六边形的周长,∴3<π<2<3.5。我发现,圆周率π虽然学生久已用之,但其真正的意义以及近似值的由来不甚了解,完全有必要补课加工,既让学生了解“割圆术”及“逼近法”的思想,又可以增强爱国热情和学习的兴趣。 数学史中有很多能够培养学生兴趣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与数学有关的小游戏:例如巧拿火柴棒、幻方、商人过河问题等,它们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作为课堂活动或是课后研究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二是一些历史上的数学名题,例如七桥问题、哥德巴赫猜想等,它们往往有生动的文化背景,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三是一些著名数学家的生平、轶事,比如说一些年轻的数学家成材的故事,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从阿贝尔到伽罗瓦”,阿贝尔(Abel 1802~1829)22岁证明一般五次以上代数方程不存在求根公式,伽罗瓦(Galois,Evariste 1811~1832)创建群论的时候只有18岁。还有法国数学家帕斯卡(Pascal 1623~1662),16岁成为射影几何的奠基人之一,19岁发明原始计算器;德国数学家高斯(Gauss 1777~1855)19岁解决正多边形作图的判定问题,20岁证明代数基本定理,24岁出版影响整个19世纪数论发展、至今仍相当重要的《算术研究》;还有的是许多出生贫穷卑微的数学家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最终在的数学研究上有骄人成绩的例子,如19世纪的大几何学家施泰纳(Steiner 1796~1863)出身农家自幼务农,直到14岁还没有学过写字,18岁才正式开始读书,后来靠做私人教师谋生,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在30岁时在数学上做出重要工作,一举成名。如果在教学中加入这些学生感兴趣又有知识性的东西,消除对数学的恐惧感,增加数学的吸引力,数学学习也许就不再是被迫无奈的了。 二、数学史有利于帮助学生体会到火热的数学创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 数学教材内容的呈现是以知识逻辑体系组织的,是形式化了的东西,因而掩去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把数学发明创造的火热思考丢在了一边。这样的话,虽然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但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数学知识就是先定义,接着总

文档评论(0)

hkfgmn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