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980》精选·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坛医院 刘军民 伤寒与副伤寒 ( typhoid and paratyphoid fever ) 北京地坛医院 杨玉瑛 要目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 五、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七、治疗 八、隔离及预防 一、概述 伤寒/副伤寒是什么病?(基本概念掌握) ★基本概念 两者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 诊断、治疗和预防基本上相同 二、病原学 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 体,有助于诊断;表面抗原“Vi”,有助于发现带菌者 三、流行病学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伤寒与副伤寒无交叉免疫。 发病季节:夏秋为多,终年可见。 流行地区:温带和热带多见。 多散发 儿童青壮年多见 四、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 内毒素致病/二次菌血症 病理解剖改变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7~23天,平均10~14天 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四期-- 初期、 极期、 缓解期、恢复期 病程(第1周)(第2-3周)(第3-4周) (第5周) 临床表现(1) 2、极期:病程2~3周,易出现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 主要表现: 1.高热(稽留热) 2.中毒性脑病(无欲貌) 3.消化道症状 4.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 5.皮疹(玫瑰疹) 6.肝脾肿大(中毒性肝炎) 恢复期:第5周,大约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 实验室检查 细菌培养: 血培养 第1-2周,阳性率最高。(确诊最常用) 骨髓培养 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已抗菌治疗尤适。 粪尿培养 第3-4周,阳性率最高。 胆汁培养 慢性带菌者。 玫瑰疹吸取物培养 应用伤寒沙门菌的“O”与“H”抗原,副伤寒菌甲、乙、丙的鞭毛抗原“A”、“B”、“C”,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 1周左右出现抗体,3~4周阳性率可达70%。 “O”抗体≥ 1:80,“H”或其他鞭毛抗体≥ 1:160或有4倍增高者更有意义。 评价肥达氏反应注意以下几点: 1.“O”抗体-出现早,消失快; “H”抗体-出现迟,维持时间长。 “O”抗原为伤寒、副伤寒甲、乙杆菌的共同抗原 三者的鞭毛抗原(“H”、“A”、“B”)不同 2.早期应用抗生素,“O”“H”抗体可不升高(假阴性)。 3.其他疾病出现的肥达氏反应假阳性(血吸虫、败血症、结核等) 。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确诊标准: 找到伤寒杆菌。 肥大反应O、H抗体均阳性; 或在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鉴别诊断 病毒感染 疟疾 钩端螺旋体病 急性病毒性肝炎 流行性斑疹伤寒 粟粒性结核病 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恶组 七、治疗 一般治疗 病原治疗 并发症治疗 慢性带菌者治疗 病原治疗 喹诺酮类:首选 注意:孕妇和儿童禁用,口服或静脉给药。 头孢菌素类:首选 适用于:孕妇、儿童及埔乳期妇女。肾功不全者可减量应用。 氯霉素:已少用。 疗程:7-14d 治愈标准—体温正常15天 或每隔5天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1979年-河南发生流行 1988年-吉林地区开始流行 1987~89年-上海、江苏等地发生伤寒爆发 流行,耐多种常用抗生素,后经培养证实 为耐氯霉素的M1型菌株。 隔离及预防 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病人及带菌者 切断传播途径:水源、粪便及饮食管理,灭蝇 保护易感者:(接种疫苗) 副伤寒简介 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副伤寒丙分别由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引起。 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基本上与伤寒相同。 临床上很难区分,确诊需肥达反应和培养 耐氯霉素伤寒 消化道隔离 隔离期—体温正常15天 或每隔5天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 * 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急性肠道 传染病(乙类传染病) 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主要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 伤寒杆菌为沙门菌属D群,G-染色,杆状,长1~ 3.5??,宽0.5~0.8 ??,有鞭毛,胆汁培养易生长。 释放内毒素致病 病原学 周身鞭毛(↓),负染,*22500 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病人从潜伏期即可由粪便排菌;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大;排菌3个月以上为慢性带菌者。 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水源

文档评论(0)

咪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