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人物形象为例分析繁花创作主旨
以人物形象为例分析《繁花》的创作主旨
摘要:在金宇澄创作的《繁花》中,人物众多,关系错杂。所有的人物塑造和场景描写都是为了情感的表达,作者将阿宝这个带有自己面影的形象贯穿全文,并由这一形象引出并塑造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群体。对20世纪60年代纯真善良的女性,作者充满了怀念与追忆。而对于90年代身陷欲望之中的女性,作者则赋予了更为复杂的情感和思考。最终在阿宝和众多女性复杂的情感关系中,将意义指向了生活尽头的虚无,但其中仍灌注了对上海由衷的敬意。围绕这些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者倾注其中的情感以及《繁花》的创作主旨。
关键词:《繁花》人物形象;都市写作;创作主旨;致敬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7-0109-03
上海,历来是一座具有传奇色彩的都市,从韩邦庆《海上花列传》中的十里洋场到张爱玲笔下每一条普通巷子里的冷暖人生传奇,再到当代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所代表的上海女性的独特风韵,甚至于卫慧、郭敬明笔下被欲望、金钱所笼罩的上海,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上海这座城市的书写。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有太多的人在内心深处都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上海情怀,在这些人中有的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有的则算是上海的“外来人口”。而《繁花》的作者金宇澄属于前者,他在上海这片土地上长大,也亲身经历了远离上海后又得以重返的欣喜,见证了上海多年来的变迁,就如同大多数作家一样,对故土有着深入骨髓的眷恋。而金宇澄对上海的爱更可谓是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在谈到《繁花》的创作时他曾满含深情地说:“《繁花》的起因,是向这座伟大的城市致敬……在我如今的梦里,它仍然闪闪发光,熟识而陌生,永远如一个复杂的好情人,而不是一个简单懵懂的村姑。”[1]
正因金宇澄对上海这座城市满载着崇敬和爱,所以创作《繁花》的一个最重要的主旨无疑就是为了这种情感的表达,而本文则是要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分析这一主旨。以此为出发点,男主人公阿宝就成为了最重要的突破口。在最初创作《繁花》时,作者曾经将它命名为《上海阿宝》,只因后来觉得这个名字无法表现出书中繁盛的人物和内容,才最终改名为《繁花》。由此可见,阿宝就是《繁花》中当之无愧的男主人公,而在他身上我们也不难看到作者的影子,阿宝就是在上海这座城市的滋养下长大的,而且对上海的变迁也从未缺席。他贯穿全书,是作者向人们展现上海、表达情感的窗口。由阿宝所牵引出的众多女性角色,就犹如一朵朵鲜艳欲滴的红玫瑰,组成了书中上海特有的“繁花”一片,凝成了作者口中那一个“复杂的好情人”,成为了作者对上海情感的外化。所以从阿宝对待他身边不同的女性人物的情感中,我们就可以窥见金宇澄对上海的情感变迁。
一、60年代的上海:纯真少女
金宇澄在《繁花》中独具匠心地设计了一个双线平行结构,单章用繁体标出,展开的是六七十年代的上海画卷,双章则用简体,描绘的是90年代的都市风情。其中用阿宝作为线索人物贯穿始终,将文章结成了一个整体。但是在这两个不同的年代里,阿宝身边围绕的是截然不同的女性群体,其中所涉及的情感自然也大为不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宝尚是一个少年,在他身边出现的女性,不论是青梅竹马的蓓蒂,还是纯洁美丽的雪芝,都是涉世未深的少女。她们自身都纯真而不染尘埃。阿宝对她们的感情同样真挚而深刻,是一生中难以忘怀的美好。
蓓蒂是在《繁花》的正文中最早出现的一个女性形象,“阿宝十岁,邻居蓓蒂六岁……”[2]13一开篇作者就点出两人的年龄,可以算作是最纯真的童年时期,在这样的年纪背景下,读者不由自主地就会用无添加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的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可能这远不能算是爱情,但却能切切实实地抓住读者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而对于蓓蒂的描写,作者则花费了更多的笔墨去表现她的喜好,比如:蓓蒂跟着阿宝收集邮票,是因为爱邮票上刻印的美丽蝴蝶和漂亮的皇后公主图画;蓓蒂收集电影说明书,是来纪念父母因电影结缘的如同童话般美好的爱情。而作者描写蓓蒂用心最多之处则是讲述她的钢琴。对于那架钢琴,作者甚至认为它是有心跳的、有灵魂的。在笔者看来,钢琴不仅象征着蓓蒂,更象征着作者眼中的上海――拥有无与伦比的优雅。这时的蓓蒂似乎就是作者记忆中的那个在60年代还没有经历那十年动荡洗礼的上海,是留存在心中永远的美好。也正是因为这种非同寻常的珍视,作者给蓓蒂安排了一个全书中唯一令人匪夷所思的童话般的结局。他让姝华做了一个“梦”来告诉所有人,消失的蓓蒂变成一条金鱼游走了。这个结局在现在看来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是作者刻意而为的美化。我们从与蓓蒂身处同一时代的姝华,大妹妹等女性的命运就可以想象,等待着蓓蒂的结局不是死亡就是沦落。可是作者却选择用一个童话来“逃避”对蓓蒂命运的揭示,这是因为爱得太深,才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