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劝人读经看沈从文矛盾人生
从《劝人读经》看沈从文的矛盾人生
摘要:《劝人读经》是沈从文1933年写的一篇小品文。纵观沈从文的作品,可以看出,沈从文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本文通过对这片小品文的研究,不难得出结论:沈从文的人生是具有双重性和悲剧性的。
关键词 :《百喻经》;透视;矛盾心理;隐退
从近些年关于沈从文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知道,沈从文的杂文数量并不是很多。从沈从文的小说中不能够全面的理解沈从文这个作家,我们把视角投向沈从文的杂文,以另一种视角来解读沈从文,探讨沈从文的矛盾人生。
1.《劝人读经》的写作背景和沈从文的退隐
沈从文的《劝人读经》写于1933年10月,正好是他进入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在这一年,他创作了不朽的名著《边城》,完成了从文学起步阶段向鼎盛时期的转变。《劝人读经》里的大伍只是百喻经里的一个小人物,早过去了一千年,现在看来,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丈夫是要不得的。沈从文老先生也告诉我们,有些人正是因为守着一点同大饼相类似的偏见或信仰,不发一言,不做一事,沉默地坚持下去。可是,沈从文抱着同样的信仰和操守,也就是代表着艺术良心和知识分子不能屈服的人格,在艰难的环境中独自存活了下来。
沈从文之前在北京苦学了几年,苦写了几年,渐露头角,开始受到英美派胡适、徐志摩、陈源等人的注意。1924年后,他的文章先后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新月》等杂志上发表。沈从文得以与那些教授作家建立起友谊,无疑他们有着相通的意气。胡适等人不仅欣赏他文笔的流畅,更重要的是他那种先天的保守性和对旧中国不移的信心使胡适等看中。这种保守性恰与他们所倡导的批判的自由主义一样,都对当时激进的革命气愤、发生拨乱反正的作用。他们对沈从文的信心没有白费,随着胡适的退出,徐志摩的身亡,陈源退隐,在他们这一阵营中似乎只剩下沈从文一人卓然而立,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写出了《劝人读经》。
在当时特定的中国环境中,沈从文的这种文学观,轻易地就使他置身于左、右两种文学势力的夹击之中。作为北方的代表作家,他也轻易地被卷入京派与海派之间的论争。在论争过程中,沈从文一边以不屈的姿态宣扬文学进步意义和永久性是促成文学独立与伟大的直接根源,一边他却陷入了晦暗政治的瓜葛之中。在现实的压迫下,沈从文不得不采取了一种逃避的态度,这也就是他进退维谷矛盾心理的集中表现。一位杰出的作家,适值盛年,在创作高峰的时候,被迫淡出文坛,一晃就是30余年。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2.沈从文选择隐退的原因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沈从文为什么选择隐退,究其原因,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2.1佛教影响的内因
《劝人读经》中大伍的故事出自《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每篇文章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此经一经流传,就受到阅读者的欢迎,沈从文所推崇的是这样的一本书。
追求心灵自由是沈从文对佛教精神最深的感悟。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要摆脱个体生命的束缚,达到永恒的自在状态,必须扩张个体的心灵,追求心灵的无限自由。沈从文所感悟到的心灵自由是有神性的生命,也只有这样的生命才可以与日月同辉。他在追求心灵自由时主要凭借文学创作的方式,因为凡知道用各种感觉文字去捕捉住此美丽神奇光影的,此光影在生命即终生不灭。也就是说,文学创作是心灵自由遨游的一种方式,而且感悟心灵自由时必须在一个清静的地方,同外物完全隔绝,心有所悟,若有所契,无渣滓,少凝滞,从而进入心灵自由的境界。正因为沈从文执着于生命的神性,才使他在现实的人的生活中感到精神上有无穷的困惑,不时发出人生可悯的慨叹!
正是在佛教精神的激励下,青年时代的沈从文,才华出众,深受胡适赏识,与当时的文化名人梁实秋、郑振铎、徐志摩、巴金等都有较深的交往。他的艺术天赋和所处的文化圈子,为他登上国际文坛铺垫好了台阶。那时,他抱负很大,决心创造一个湘西世界,一个精致的艺术神殿,一种并非形式所能囊括的文体。可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巨大的,是冲击作家灵魂的。这位作家不具备革命家品质,也无力去改变现实世界,却特别擅长在混浊的、呆滞的、庸懦的,甚至罪恶的现实中感触到寻常百姓身上星光般微弱的、美丽的东西,这就是沈从文选择隐退的内因。
2.2政治的关系是隐退的外因
这得从沈从文的切身经历说起。他首先亲历过辛亥革命失败后的惨绝人寰的杀戮,然后亲历了北洋军阀政府借武力粉墨登场的政治闹剧,也亲历了胡也频等挚友成为反动政权刀下鬼的大悲大苦,亲睹了30年代初期国民党政治高压下的湘西每况愈下的现实。这一幕幕的经历令沈从文不自觉的对人生做独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标准图集-西南18J812_室外附属工程.pdf VIP
- 居住建筑全屋智能工程技术标准.docx VIP
- 临床研究方法(山东大) 学堂在线章节测试客观题答案.docx VIP
- 磁动力发电机项目申请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VIP
- 导学案005(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doc VIP
- 2023年小升初模拟分班测数学试卷3.docx VIP
- GB T 23615.1-2017 铝合金建筑型材用隔热材料 第1部分:聚酰胺型材.docx VIP
- 建筑工地基孔肯雅热防控和应急方案.docx VIP
- [发电机]-磁动力发电机项目介绍.docx VIP
- JTT 1507-2024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标志设置规范.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