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郎周行康 登山者头永远向上.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十一郎周行康 登山者头永远向上

“十一郎”周行康 登山者的头永远向上   对备受娇惯的现代人来说,山上的日子几乎是日常生活的反面:既不英雄,也不浪漫,“那是要命的事”。但登山者的头永远是向上的,因为他们对山有欲望      在他眼里,登山不是运动,而是活动――“先得活下来才能动”。   周行康,江湖人称“十一郎”,资深登山爱好者,最早参加中国登协专业培训的非专业人士。2000年,他正式开始攀登,玉珠峰、慕士塔格、厄尔布鲁士、阿空加瓜等各大洲高山已经先后被他征服。不过他说:“我们这个圈里不讲征服,讲征服的都是外行。”   一般的运动有固定场地、可在短时间内完成,足球场永远那么大,一万米永远那么长,跳远的沙坑永远就在眼前。山峰的情况却变幻莫测,同一座山同一条线路在不同季节都是完全不同的面目,平时还有几分温柔,但风雪一来很快就危机四伏。   其他运动还有观众,但在登山途中,没有人摇旗呐喊。自己烧水做饭,自己除霜铲雪,累了脏了不能洗热水澡,刮风下雪自己动手搭窝,在陌生的山峰上选择营址,在冰坡雪坡上修路。自己面对大自然、做出决定并且承担每一个决定的代价――忘搽防晒霜,嘴唇就可能肿成香肠,无法进食;一感冒就得下撤,否则就要面临生命危险。   对于备受娇惯的现代人来说,山上的日子几乎是日常生活的反面,既不英雄,也不浪漫,“那是要命的事”。      “登山是一种白色毒品”   山下是舒适和安全,山上是艰难和危险,为什么还要上山?   “有些事情是必须做的,你只能选择怎么做,不能选择不做,比如上学、工作、孝敬父母,可是来到这个世界上几十年,总有点事情应该是你自己决定去做的,登山对我来讲,就是这么一件事,在有限的人生里如何能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登山这些年,周行康身边已经有六七位朋友在山上没能够回来,父母也并不支持这个爱好,但这些似乎都没有影响他的决定。他说:“登山是一种白色毒品,尤其上了高海拔。”   高海拔的风险当然比高尔夫大得多,但“十一郎”对自己控制风险的能力颇为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他的技术、经验以及长期在大小登山队担任队长的积累。他认为登山的几大危险都有办法预防、减少甚至避免:高山反应、体能衰竭等个人身体的原因,可以在人员选拨和相互观察的过程中及早发现;操作上的失误,要在技术和态度上解决它;天气变化和地形地貌带来的突发状况,比如大风、降温、冰崩、落石等,通过前期了解和现场观察,亦可以控制风险,比如可以购买国际小区域天气预报;实在遇到困难就往下撤,不能被求胜欲冲昏了头脑,退也是一种智慧。“前年有位山友只登过黄山就去登珠峰,结果遇难了”,周行康说,“登山特别讲究循序渐进,我不会跨越式地做一些做不了的事情。”   “登山不仅仅是面对山、面对自然,实际上是跟自我的一次较量,如何去看待自己,延伸自己,都可以在过程中折射出来。人生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养成的过程,登山是特别适合我的途径。”   从大学时背包去700米的山里转悠,再到后来的高海拔。每一座山,都在他的生活里留下了一点什么,有失去朋友的伤痛,有劫后余生的惊险,还有冻掉的脚趾甲盖。   每一次出发,他的内心像装了一个发动机,咕咕作响,一边倒计时,一边开始准备物资、研究资料,开始每周训练,推掉一些吃喝应酬的场合,改变整个生活方式;但每一次到达,他也不狂喜,好像吃了冰棍,含在嘴里慢慢回味,不断地想起一些好或不好的细节,他相信人的视网膜是最好的底片,总是能记住那些难忘的情境。   登珠峰就像走楼梯上国贸   周行康攀登过的山峰其实不算太多,至少在数字上比不过那些狂热的职业登山者。“好的登山季节也是好的工作季节”,像他这样的爱好者,往往只有在工作间歇才有时间去登山。   2000年,他带领一支登山队成功登顶青海玉珠峰,那也是他高海拔之旅的起点。此后几年,他的主要精力都在组织攀登活动,身边渐渐聚集起一批同类,王秋杨、王石等商业精英均在此列。这个小圈子也是国内较早开始登山的业余爱好者,他们的前辈在上世纪50至80年代开启了中国登山史的“政治攀登时代”,而他们辟出一条自主登山的新路。   那时还没有发达的资讯流动,没有海量的攻略分享,他们的行动全靠自己研究、互相鼓励。1997年,十几个“同伙”就结伴去西藏、看珠峰,在距离珠峰100公里的久乌拉山口,天降大雪,一行人只能步行通过,后来又拦到一辆拖拉机,终于抵达大本营。那是他第一次来到珠峰的脚下。   2003年,央视直播了轰动一时的攀登珠峰活动,周行康也是主要组织者之一,他负责在海拔6500米的营地监听通讯中继站,并且在那个高度生活了30多天,没有登顶的任务。但这一次,世界最高峰离他更近了。   “对别人来说,那是世界最高峰,但对我来讲,那里太熟悉了。总会找个时间去试试,但如今六七十岁的人也能上珠峰,我不着急。”   登山者的头永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