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反阿是穴疗法 中医一个重要的观念——整体观念 对许多关节软组织疼痛病人来说,疼痛往往是局部经筋的“小整体”失去平衡造成的,并不是五脏六腑在内的“大整体”的失常造成的。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脏” 而且有时恰恰是小整体的失衡导致了大整体的失衡。因此对于这种病人采用远道取穴(通过经络作用)有时有奇效,但总体不理想,局部取穴就可直捣病灶。“若肉伤,痛未已,可则(就近取穴)刺,不可远取也”——《灵枢.厥病》。 肌肉“整体”最易受伤的是起止点,而且难恢复。 反阿是穴和阿是穴一般是相反或相对的。 大多数反阿是穴和阿是穴分布在同一块肌肉或互为相连接的肌肉上,若阿是穴位于肌肉的起点(止点),则反阿是穴位于肌肉的肌腹或止点;若阿是穴位于肌腹,反阿是穴则位于起止点上。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特殊分布规律,被命名为肌肉起止点疗法 按压阿是穴,患者的疼痛被加重或诱发,对疼痛有“开灯”一样的作用:按压反阿是穴,疼痛当即消失或者明显减轻,对疼痛有关灯一样的作用;按压正反穴(两性穴),感到酸疼加重或被诱发的同时,还伴随有轻松畅快之感(原属广义阿是穴范畴)。 闸门控制学说 根据近几十年的研究,针刺可激活肌梭中粗的传入纤维 ,使脊髓的胶质区细胞兴奋,该区细胞的兴奋向脊髓上中枢传递信息的T细胞,从而关闭闸门,使来自相同或相邻节段的由细纤维传递伤害性信息的传入活动不能兴奋T细胞,阻断伤害性信息向脑中枢的传递,发挥镇痛作用。 1、手中无穴,心中有穴 面对软组织损伤的病人,手中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穴位,按心中应有的法则(肌纤维最紧张的部位)循穴。 2、经筋的内涵 经筋不仅包含了肌肉、肌腱,也包含了筋膜、腱膜、韧带、关节囊甚至骨膜、腹膜、胸膜等组织。肌肉起止点中肌肉内涵也包含了其他的“筋”。杨上善说“筋有大筋、小筋、筋膜,…其有起维筋、缓筋等皆是大筋别名” 3、定位法则 A.按压该穴同时嘱患者活动患肢,原病灶疼痛和关节活动疼或原病灶局部压痛立即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这是检验反阿是穴的唯一标准 B.反阿是穴本身也有(但不绝对)明显压痛(刺痛或酸胀)——这是寻找反阿是穴的重要线索。 若多条肌肉受累或受累肌肉有多个起止点,则有可能有多个反阿是穴。 反阿是穴其实指的是一种取穴方法,与常规腧穴无质的区别,可选用点揉、毫针刺、埋针、火针、小针刀、艾灸等方法,但是在具体使用上,对穴位的精确性要求极高。 毫针治疗 找到反阿是穴后,针刺入穴内,让患者活动肢体,如果疼痛完全消失,说明针刺部位准确;如果疼痛无减轻或者减轻不明显,应将针退至皮下,稍微改变方向重新刺入,直至明显减轻为止。有些患者在带针活动时针感太强或伴有针眼疼痛,这时应将针提至皮下嘱患者活动肢体,若疼痛明显减轻,证明取穴无误后再将针重新刺入留针。 下面介绍几种特殊的针刺方法: 1.欲行针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以手探汤—浅刺、快刺之意,如刺络放血 人不欲行—不是简单的留针,而是欲进不进,进退两难“静以徐往,微以久留” 获得针感后,要想针感持续平稳的存在,手紧握针柄,以微力(又觉舒适又在忍受范围)将针具下抵(必要时辅以小幅、极缓慢、匀速的捻转)使针有欲进之意,但不能真的刺入。 解剖学角度——针尖触到某个组织结构,如筋膜、骨膜、滑膜等上的某个特定点而导致了上述针感,这个结构像内脏平滑肌一样,对切割、穿透等损失并不敏感,对挤压、牵拉较敏感,挤压时针感较明显,穿透后针感反而消失。 2.游巷针法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 为充分调动整个穴位的能量,要做到“全民总动员”。 针尖沿某一隧道完成一次针刺后,可沿该隧道退回2—3mm,将针尖微微向旁边移开1mm,在穴内的另一个点上重新进行欲行针法。 前提——针感必须是舒适的酸胀或温热感, 出现痛感说明以中肉节。 一.颈椎病 以肩甲提肌受损多见。 先针(使肌肉充分放松后整复较容易)后整复,注重整体调节,整复颈椎为主胸椎腰椎为辅。 二、被忽视的骶髂关节病变 ? 疼痛部位 下腰正中、单侧或双侧骶髂关节处,臀上 方、梨状肌处、股后外侧、腹股沟部。病史较长的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