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肥》-精选·课件设计.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 * * * * * * *   诗题“轻肥”,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肥马轻裘”为成语,意为肥壮的马匹,轻暖的皮衣,形容富裕阔绰的生活. 识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下人,晚年寓居洛阳的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他生活在安史乱后唐朝走向衰落的时代,11岁时为躲避藩镇战乱,同百姓一起逃难,五六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使他了解到民间疾苦。 识作者 在京师任翰林学士、左拾遗时,他上书论事不怕得罪权贵,甚至当面指摘皇帝过失。他又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工具,写了大量讽喻诗。但是由于朝政日趋腐败,他的奏状和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忌恨和打击。他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以后又担任过许多地方的官吏。他做过一些好事,如任杭州刺史期间,主持兴修西湖湖堤,灌溉田地一千多顷。68岁那年得病卧床不起,仍不停吟咏,75岁病逝。 白居易一生留下了诗作近三千篇,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主张诗歌创作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反映社会,批判现实,大胆揭发封建政治的黑暗现象。所作《秦中吟》、《新乐府》等谴责宦官和藩镇互相勾结,危害人民和国家的罪行;所作《观刈麦》、《卖炭翁》、《红线毯》等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所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是流传千古的名作。白居易的诗歌一直以平易通俗著称,诗歌大都深入浅出,表现形式上采用直言其事的方法,叙事完整,情节生动,刻划人物神态维妙维肖,连一些不识字的老人、儿童都能听懂。 背景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这时白居易新任左拾遗,上疏陈述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唐宪宗总算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请,还下了罪己诏;但实际上不过是搞了个笼络人心的骗局。为此,白居易写了《轻肥》和这首《杜陵叟》。   原文: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前八句诗,突兀跌宕,绘神绘色,通过宦官们“夸赴军中宴”的神情和姿态,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   原文: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紧接六句,通过内臣们军中宴豪华的场面,主要写他们的奢,但也写了骄。   原文: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以上十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图,荒淫无耻的腐朽生活,为突出主题做准备,已具有暴露意义。结尾两句,笔锋骤然一转,当这些“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从而深刻地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人民的罪行。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奇峰突起,使全诗顿起波澜,使读者动魄惊心,确是十分精采的一笔! 总结 * * * *

文档评论(0)

咪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