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到民国时期番禺县治迁徙与原因分析.docVIP

明清到民国时期番禺县治迁徙与原因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到民国时期番禺县治迁徙与原因分析

明清到民国时期番禺县治迁徙与原因分析   [摘 要]番禺,自古以来就是岭南的核心地带,其在史册中出现的时间甚至早于广州。早在秦朝时,秦始皇统一天下,征伐五岭以南地区,建立了桂林、象郡和南海三大郡,番禺就作为南海郡的首府所在。而且,番禺是闻名全国的九大都会之一,《史记#8226;货殖列传》中记载:“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x瑁、果布之凑。”其后的历史时期内,番禺与其邻近的南海分分合合。然而,此后的1700年间,番禺大都作为地方各级政权的所在地。明清至民国时期(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社会变化的重大时期。番禺县治也经历了捕属、新造、战乱迁徙,最终定于市桥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变化不仅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反映一种近代化的发展趋势。本文旨在对三个不同阶段的阐述,以及对其背后原因的简析。   [关键词]明清;民国;番禺县治;迁徙;捕属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14-0141-02      番禺,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历史地理典籍《山海经》中,而且学者们对其名字的由来和意义意见不一。然而,其作为岭南的中心地区是毋庸置疑的。秦时,秦始皇统一中国,征讨岭南地区。“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南海郡建立后,番禺作为其政治中心所在。并且,当时的番禺就作为九大都会之一,是以集散海外舶来珍宝为主的外贸都会。汉时,番禺县治初立。“番禺县治,汉始建于郡南五十里,刺史并治于此。”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年),广州一名初现历史舞台,番禺仍然是政治中心所在。隋时,番禺改置南海县,在江南洲上另外设置了番禺县,唐朝沿用这样的设置。宋开宝五年,又将其并入南海县。皇佑三年,又分南海、番禺,并将县治设在紫泥港。元至正元年(1341年),迁入东城。   宋元以后,番禺、南海分治广州城的东西两部分。时至明清,保持着这样的格局。番禺县治位于广州城的东部,下辖四个巡检司。1912年,中国封建王朝时代的终结,也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一个开端,近代城市的发展呼之欲出。1920年,广州市正式建立。番禺县治正式迁出广州城,设于其南部的新造小平岗(今省粮仓)。抗战时期,日军对新造狂轰滥炸,县治所先后迁到钟村和灵山龟脚岗。番禺沦陷后,县治也曾在澳门中央酒店办公。同时,伪政府也在此时建立了与国民政府对峙的伪县治。期间,因为战争的原因,县治先后在禺南的沙湾、禺北的北兴、三水的鹿和与四会的威井。抗战胜利后,县政府则移至市桥。1949年年初,移到现址。本文旨在对四个时期的阐述和对其迁徙原因的浅析,如有不对之处,请各专家指正。      1 捕属时期      明清时期,承续了宋元的格局,番禺的县治位于广州东城,这一时期称为捕属时期。何为捕属?笔者认为,捕与?a同音,《汉语大字典》中收录,“?a,补助、补充,《正字通#8226;衣部》:‘?a,助也。’”同时,“属,连接、延续。《说文#8226;尾部》:‘,?B也。’《广雅#8226;释诂》:‘,?m也。’”再者,属有归属、附属之意。“《广韵#8226;烛韵》:‘,附也。’”捕属一词,合在一起解释就为补助附属的行政单位,既阐明了番禺与广州的政治渊源,同时也表明了两者间的行政等级差异。番禺,历来为广州的行政中心,两者密不可分。同时,它也是广州府下辖的一个县,广州府的门户所在。《明史#8226;地理志》中记载:“广州府,洪武元年为府,领州一,县十五。南海、番禺、顺德、东莞、新安、三水、增城、龙门、香山、新会、新宁、从化、清远、连州、阳山、连山。”此后,清朝较于明朝,无多大变更。南海与番禺分治广州城的东、西地区,乾隆《番禺县治》中记载:“元至正(元顺帝妥?滋?睦尔的年号,1341―1368年)间,始徙治东城内,则今之郡城,即县城也。在南海同附郭,南海治西境,内城之正北、正西、归德,外城之太平、竹栏、油栏、靖海、五仙八门属焉。番禺治东境,内城之正南、正东、小北、文明、定海,外城之永安、小东、永清八门属焉。”同时,番禺当时的行政等级为县―巡检司两级制。明时,番禺拥有五个巡检司,分别为狮岭巡检司、慕德里巡检司、鹿步巡检司、沙湾巡检司和菱塘巡检司,三北两南。康熙二十五年,从番禺析出花县,狮岭巡检司被割划出去,番禺保持了四巡检司,直到清朝灭亡。   明时期的史书中,关于番禺县治的具体位置记载较为模糊,只提及其在东城内。清时,逐渐明朗化,而且也记录了番禺县治在城中的转移。“顺治七年,两藩入广,老城住扎各营,镇权于新城建立县署。知县杨交泰择地措资,建置于新城小东门内清水濠街。后,知县蒋如松、彭襄重加修建,迨藩镇削除。康熙二十年,迁入城内。二十五年,知县孔兴琏于原署复建。”清朝初年,三藩的两藩控制福建、广东地区,康熙平定三藩,番禺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