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语境--中岐江公园的再认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场所语境--中岐江公园的再认识

场所语境--中山岐江公园的再认识 - 基础理论 本节讨论了岐江公园设计在社会学意义上的开拓,在产业旧址再利用题目下的思索,并探讨了观念艺术的景观意义和实践。   前言   岐江公园,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出现历史尚不足百年的公园,还远不应是一件暮气的事物,它还有许多的可能!如果不是亦步亦趋于传统园林的章辞语句;如果不是越来越把设计理解为一种纸上的构图,我们就可能获得一个个关于环填塑造的更新语境。   设计不就是文化的一种现象吗?设计不就是檀根于社会并且仍归融干社会吗?专业的界域,一定程度隔阻了人们的视野,隔阻了那些需要通畅的思想。我们尝试去寻找设计的社会学基础,寻找公共环境的“公共”基础,为设计培植发达而敏蜕的根丛须系,以便从固有成法和常规习惯中“摆脱”,从而,综观和再造,从而,提炼出亲人并且动人的“场所精神”。   在岐江公园的设计中,我们正是试图以一种宽泛的设计“笔法”来抒写“面”,使历史旧迹与当代特征、记忆与创新、机器技术与艺术、人工与生态、框架与细节,“共冶”,“并置”,盘根错节,形成落差与张力,形成一定程度的解读多向性和歧义感,使“产业旧址再利用”的主旨,交融在美学、社会、人文、生态、技术、艺术诸多境界之中,意象跌宕。   产业旧址再利用   旧的粤中船厂地处中山市区中心的岐江水畔,匝湖而建,湖与江通。停产后,原址留下不少造船厂房、起重构架、水电配套设施、机器设备。岐江公园就选址在这里。经过勘察实地,城市调查等前期工作,并且通过多轮方案比较,思路筛选,俞孔坚博士与设计组同事从自身“观念”出发,拿出了一个以“产业旧址再利用”为设计主旨的方案。在设计组的“观念”中,作为地方性中小规模的造船厂,粤中船厂由1953年创业到1999年停产,全程经历了新中国自力更生的工业化进程,可以说艰辛而饱蘸历史沧桑。特定年代和那代人的创业历程,已经沉淀为真实并且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对此,设计组以为,应“敝帚自珍”,在旧址基础上,保留并创造出一种新的城市价值。对这个观念和主旨还可以做以下几点说明引伸:   (1)近年来城市建设之沉重现状,一方面是对城市的认同和美化要求的迫切;一方面是空前高速的建设、美化行为时对城市珍贵历史文化结构的“擦除”。这里一个中心的问题是价值判断的偏差。比如,对“现代化”单向度的备极推崇;对西方文化的备极推崇以及误读,甚至“恶读”。或者以二十四史等同历史,名人等同文化,帝王将相意义浓厚等。   (2)广东中山是孙中山先生的故里,也是著名的“侨乡”。在这里,寻找中山先生光芒外的“光芒”和回避现成的西式古典“文脉”,而另辟蹊径是一个“设计”的险途,在公共环境设计中大家都讲“以人为本”,耳熟能详。实际上,这里的“人”是否应理解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设计的“人民性”是否应成为公共环境设计更清晰和更重要的认知?歧江公园正是在题材上选择了一个“人民性”的主题。   (3)“产业旧址再利用”,是一个非常概念性的设计旨要,容易成为纸上建筑,作为特定条件的景观设计,既要避开通常的“习惯性”设计,又要为创新寻求“分寸”和“根据”,使环境的诗意产生于大量“非诗意”。即严格并且准确的细部之中;产生于对“机器的学习”之中。   (4)不管以什么题目作为设计主旨,是否使人们亲近和进入这个公园并寻找到克服城市生活嘈杂、紧张、疲惫之后的欣喜,愉快,寻找到适合休憩和使人们舒缓平和的空间氛围,寻找到属于孩子、老人、恋人和钓鱼者们的那些场所,这些既是设计的根本前提,亦为目标。   从“场地”到“场所精神”   以下段落,或者可以称作场地的“思路素材”:   (1)这是一个有“经历”的地方,属于“曾经”或者“昨天”,残旧而融合,人们的力量与意志已经汇同于“造化”。停产已有旬月,旧的生产设备,机器仪表依旧原位,墙壁上的文革标语也依稀可辨,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错觉,仿佛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厂休日,人们似乎还会涌回到那些操作台架上……“怀旧”是一种现成可触的情绪,“场所精神”与此相关,但又必须与之区别,并且,寻求超越。   (2)我们得到介绍,几十年间,这里生产了近千的船只,甚至在抗美援朝的时候,也有过“粤中号”们的贡献,我们想像不到的是工业在这个“工业”的地方,也竟十分简陋,可以感觉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所指所及的良苦用心。曾接触过国外产业旧址利用为公园的例子,如德国杜伊斯堡北部公园(Duisburg North Landscape park),在那里,工业呈现的洋洋大观所呈现的成熟与整体,给接触过资科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与之相比,我们面对的产业旧址,其面貌零落,断续而不成规模。这也透露出,在珠江三角洲传统农业地区工业化起步踉跄,曲折艰辛的历史信息,针对这样的条件,仅仅保留与利用的思路是不够的。看来,需要通过创造、创新,去“再造”一种“境界”。   (3)即使是

文档评论(0)

5201314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20100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