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年缺血性肠炎诊断与治疗
老年缺血性肠炎的诊断和治疗 定义 缺血性肠炎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肠壁血流灌注不良,引起肠缺血损害的综合征。该病多见于老年人,临床表现差异大,轻者表现为急性剧烈腹痛、血便、腹泻,重者可发生肠坏疽、穿孔,甚至肠狭窄及中毒性休克。 分型 目前根据临床发病特点,可将缺血性肠炎分为三型 急性肠系膜缺血型 慢性肠系膜缺血型 缺血性结肠炎型 病因及发病机制 肠系膜动脉栓塞 以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多见 ,其管径较粗 ,从腹主动脉以锐角斜行分出,主要分支有:胰腺十二指肠下动脉、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及中结肠动脉 ;栓塞部位常在肠系膜上动脉近腹主动脉处 。 原因:二尖瓣狭窄伴房颤、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形成的各种栓子 、人工瓣膜置换术或心脏搭桥术后 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 部位:肠系膜上动脉近腹主动脉处 ,不仅是栓塞好发部位,也是肠系膜动脉血栓容易形成之处 。 如发生过程较慢,由于侧枝循环的建立,可以毫无症状。 肠系膜下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闭塞,多见于老年人,由于侧枝供应丰富,很少有症状 肠道粘膜及粘膜下的小血管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管腔变小,也可因炎性反应导致闭塞,而发生肠缺血 原因:动脉粥样硬化、夹层动脉瘤、系统性血管炎、口服避孕药、红细胞增多症或高凝状态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多为继发性 病因:门脉高压症造成的肠系膜上静脉血流滞缓,形成静脉血栓;手术创伤、腹腔化脓性感染;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夜间阵发性血红蛋白尿、某些药物如可卡因、麦角胺、雌激素、苯丙胺、洋地黄、加压素以及口服避孕药等造成的高凝状态均可以导致血栓形成 无血管阻塞性系膜缺血 肠壁血流灌注是由机体神经、体液及局部自身调节共同实现。 1.当系统血压低于40~70mmHg时 ,机体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增多,使内脏微血管收缩; 2.体液中肾素、血管紧张素、血管加压素、血栓烷A2、内皮素及白三烯类物质释放可以进一步引起肠血管收缩; 3.局部代谢产物腺苷、阳离子增多、活化的内皮细胞、单核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释放出血小板活化因子(PAF)、5-羟色胺及缓激肽等使血管通透性增高 4.缺血的肠壁血流再灌注时,生成大量自由基,可以损伤肠微循环血管内皮细胞可导致菌血症或内毒素血症,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心力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临床特点 急性肠系膜缺血型 患者通常有严重的腹痛,可为局限性或弥漫性,持续2~3小时 。发病早期缺乏相应的腹部体征 ,病情发展至肠坏死时可出现恶心、呕吐、发热和便血、肠梗阻、血压下降甚至休克,也可以出现腹水,并有腹膜刺激征 。15%患者有血便 ,至少50%患者隐血阳性 病因 50%是由肠系膜上动脉栓子栓塞形成所致 25%是在原有血管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血栓形成 ,患者多有一过性肠系膜缺血所出现的慢性症状 20-30%的患者无血管阻塞性系膜缺血,主要是由于低心输出量或杆身疾病所致内脏微血管低灌注缺血 慢性肠系膜缺血型 ,也称“肠绞痛” 通常在进食后10~15分钟出现上腹部或脐周痉挛性疼痛,持续1~3小时,可向背部放射。疼痛开始可以很轻微,但在数周或数月内可进行性加重,患者常畏食,自觉减少食量,体重减轻,故又称为“小食量综合征”。可以并发便秘或便秘与腹泻交替。 体检腹主动脉区可闻及血管杂音,因为丰富的侧枝循环,许多患者无症状,通常2~3支内脏大血管出现严重狭窄或阻塞,才出现明显症状。急性血栓形成导致肠坏死是严重并发症之一。 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时,可以出现静脉曲张出血、脾肿大及腹水。 缺血性结肠炎型 在缺血性肠炎中发病率最高。好发部位在左半结肠的脾曲、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脾曲为肠系膜上、下动脉末梢供血区域的交界处,对缺血反应敏感,易发生供血不足。 1966年Marston将缺血性结肠炎分为一过型、狭窄型和坏疽型。由于一过型与狭窄型预后较好,1986年Marston将其重新归纳为非坏疽型与坏疽型两类。 非坏疽型 该型肠壁损害多可逆 ,呈自限性,多发于老年人,常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 典型临床表现 :突然腹痛,多偏左侧,24小时内出现腹泻和血便。腹部体征不明显,部分可在病变部位有压痛和肌紧张,多数患者2~3天内病情好转,症状消失,不复发。 坏疽型 此型少见,肠壁全层坏死,损害多为不可逆。亦多见于老年人,表现为突然发病,腹痛迅速扩散至全腹,可出现大量血便,早期即出现休克和毒血症征状,有腹膜炎体征者,常需手术治疗,预后差。 诊断 腹部X线 结肠镜 血管造影及超声 腹部CT及MRI 荧光检测 其他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