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食品安全危害与其预防措施
第二章 食品安全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第一节 食品的生物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第二节 食品的化学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第三节 食品的物理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教学目的 了解食品中危害的概念。 掌握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种危害及其预防控制措施。 食品中的危害及预防控制措施 危害:是指食用时引起消费者不安全的各种生物、化学和物理的因素。 这里的危害只指引起致病或伤害,它不包括与食品安全非直接相关的因素,例如:头发、污物、经济欺诈等,这些违反食品管理标准的因素,只要没有直接影响到食品的安全,一般不将其纳入HACCP计划。 危害分析是HACCP体系的第一步,但在分析危害之前,必须了解哪些是潜在的危害,这是建立HACCP体系的基础。 食品中的危害分为三类,即生物、化学和物理的危害,由他们引起的危害在流行病学暴发中依次占93%、4%和3%。 生物危害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因素,生物危害包括致病微生物(细菌、真菌、霉形体、衣原体、螺旋体、病毒)和寄生虫等;化学危害包括天然存在的化学物、有意加入的化学物质、外部或偶然引入的化学物;物理危害包括玻璃、金属等。 第一节 生物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能够对食品安全产生危害的主要有致病性微生物、寄生虫及媒介昆虫等。 致病性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霉菌(真菌)、衣原体、霉形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等;寄生虫包括绦虫、线虫、孢子虫等;媒介昆虫包括啮齿动物(老鼠)、苍蝇、蚊子、蟑螂等。 一、致病性细菌及其预防措施 致病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它们可以在土壤、水、空气和各种食品原料中生存,因此,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不卫生的加工场所及不良习惯的加工人员都是引起食品污染的主要来源。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二)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 (三)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 革兰氏阴性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菌,产生肠毒素,食物中毒率较高。 生长温度20-30℃,繁殖最适温度20-37℃,不耐热。普遍存在于家禽产品中。 (四)大肠埃希氏菌 (Escherichia E. coli) 革兰氏阴性菌,目前已知的致病性大肠杆菌: a)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 b)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 c)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d)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e) 聚集性大肠杆菌 f) 扩散黏着性大肠杆菌 (五)志贺氏菌属(痢疾杆菌)(Shigella) 革兰氏阴性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无芽孢。 最适生长温度37℃,耐寒不耐热。 (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s) 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杆菌,在0-45℃ 、pH 4.5~9.0可生长、冷冻条件下可存活。 产生毒素,致病、致死率较高。 (七)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 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孢,在30-37℃、pH 7.4~8.2生长良好。 副溶血性弧菌不耐热,主要污染食物是海产品。 (八)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革兰氏阴性菌、无芽孢。 不耐热,容易被消毒剂杀死。 (九)其他致病菌还有: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jejuni)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 变形杆菌(Proteus) 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 无处不在 不良习惯掠影: (十)致病性细菌预防措施 防止食品原料受到污染 加强加工/贮存/运输等过程的卫生管理 防止二次污染和交叉污染 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如适当的温度控制) 防止毒素的形成 必要的杀菌措施 其它 二、病毒 病毒象致病菌一样到处存在,主要来源于人和各种动物肠道,赖于食源性病毒有关的是污染的食品原料、生产生活用水,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病毒污染食品通常与不良的卫生状况有关,病毒可从带毒人粪便排出,带毒人员生产加工食品时忘记洗手,并未适当消毒,将病毒传递到食品上。 二、病毒 (一)甲肝病毒(HAV):通过生产加工操作人员、受污染的生产用水、贝类等引入;该病毒由消化道传播,引起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 (二)诺沃克病毒(SRSV):通过海产贝类摄入,被认为是引起非细菌性肠道病(胃肠炎)的主要原因,临床上以恶心、呕吐、腹泻为特征; 二、病毒 (三)疯牛病病毒(BSE):又称牛海绵状脑病病毒,是一种高致死性侵害神经系统的传染性类病毒。该病毒于1986年3月20日在英国首次发现。食用患疯牛病牛的产品(牛肉、血清等)就有可能被感染; (四)口蹄疫病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