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维修分部分项维修技.doc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建筑维修分部分项维修技

6.1整体构架的维修加固技术 年久失修的木构古代建筑、整体构架通常常见病态是歪闪,其原因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大多数是因地震或常见风向的影响所致,个别的也有因局部地基下沉所致。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整体木构架的维修首先需要将构架扶正,然后再采取加固措施防止再度歪斜。 (1)整体木构架的歪闪与扶正 如果是主要构件梁或柱子有槽朽中空不能承重的情况,只有拆落修整构件后,再重新按原制规安,来达到扶正构架的目的。如果是主要大木构件基本完好的情况下,就不需要全部落架规安,而是采取“打牮拔正”的方法。 打牮拔正的方法,是使用较为简单的工具,一方面将下沉构架抬平,叫做“打牮”,另一方面将倾斜的构件归正,叫做“拔正”。实际工作中二者是不能分开的,所以此项工作被统称为“打牮拔正”。 打牮,是用一根称为立牮杆的立捍顶在要抬平的梁皮底,杆下垫以抄手楔子(两个木楔子尖尖相对相垒放置)打牮时,左右相对打紧木楔,立牮杆逐渐升高顶起构件以抬平的目的。这是利用力学上的尖劈,以小力发大力的道理。如果起重的结构沉重时,另加一根卧牮于立牮杆底部,卧牮的中间垫木块做为支点,另一端加重物,使立牮杆向上升起,这一方法是利用杠杆的作用以节省用力。 天秤:打牮是从下向上使下沉构件逐渐抬平,天秤是从上向下将下沉构件吊起的工具,它是利用杠杆原理,用长杉槁(一般用3-5根杉槁捆扎成一根大料)作秤杆,中间用支架,为支点,一端加压,另一端吊去重物。 拔正用绞车,又称绞磨。古代为木制,现代用铁制。现在所用的绞车,木床用方木做成,长约2米,高宽各约一米,中间置径约20厘米的木轴,上饶大绳(直径3-4厘米),牵引重物,木轴上部凿孔穿推杆作为用力点。工作时手扶推杆使木轴转动,大绳牵动构件可做上下或左右移动,再配合一些简单的滑轮调整受力的方位。它的工作原理与农村普通汲水用的木制辘轳相同,推杆相当于辘轳的曲柄,由于它的旋转半径比木轴半径大几倍或十几倍 具体操作是,一般情况下如仅是檐柱歪闪可直接用绞车拉正,如整体倾斜时,应在倾斜方向的相反方向安置两台绞车扶正。如倾斜有伴随梁枋下沉时,应同时加用立牮杆或天秤吊起梁枋。总之这是一件省工但有极为需要高超技巧的工作,必须详细制定施工方案后才能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稍不慎重将梁枋榫卯拉断,其效果则适得其反,还不如拆卸后重新安装比较稳妥安全。 (2)整体木构架的加固 整体木构架发生歪闪,经过打牮或拆重新归安后,为防止木构架继续发生歪闪时,一般采取以下几种加固措施。 1.柱头与额枋之间加钉拉板 木构架歪闪,由于额枋插入柱头的榫卯很小,特别是明清建筑物,一般仅为柱径的1/4,形式多为直榫遇震极易拔出,木构架归正后在柱头顶部钉一联接左右额枋头的铁板,中间留出孔将柱头的馒头榫套入,两翼伸在额枋上皮,用镊头钉钉牢。这样一周圈的柱头都钉好铁板,其效果类似现代建筑中的圈梁,可以防止柱额枋局部拔榫和整体歪斜。板厚一般0.3-0.4厘米,宽度和总长度视建筑构件的大小而定,一般情况下宽度约为5-10厘米,总长除柱头直径另加50 2.檩头连接 檩条是木结构建筑中纵向主要联系构件,但檩头连接榫卯一般都是直榫而且多不严实。在大型工程中揭除瓦顶更换椽望时,一般都在檩头交接处,于檩上皮加钉铁扒锔或铁板加固。 3.加钉拉杆椽 檐头下垂大多数原因是由于檩条向下滚动造成的。因此,在考虑防止整体木构架牢固时,为防止檩条再向外滚动,于每间上下檩条之间加钉拉杆椽两根,通常要用新料制作椽子(旧椽子两端有钉眼,不适用),两端用螺栓与檩条钉牢。自上而下,自前坡向后坡,各檩条间的拉杆椽基本上联成一条直线。在斜搭掌式铺钉椽子的木构架中,也可以在椽档间自上而下用一根长铁条,在与檩条相交处用螺栓钉牢,这种做法又称铁板椽。以上两种做法,在实践中可以证明凡采用此种拉杆椽的都没有再发生檩条外滚的现象,对防止整体木构架歪闪或檐头下垂都有明显的效果。 4.外廊加固 在重檐建筑中,下层为周围廊式的建筑物中,周围廊向外闪是常见的病症之一。其原因主要是因檐柱上的抱头梁或桃尖梁后尾插入老檐柱的榫头长度小,且多为直榫,当檩条外滚或斗拱外闪时,直榫的梁极易拔出造成廊柱外闪或向左或右倾斜。明清时期虽然比较普遍的在檐柱头的里侧增加一根穿插枋但后尾仍为直榫,尚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现在常用的加固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桃尖梁上皮或下皮隐蔽处用铁拉杆,前端钉在梁头,后尾穿过老檐柱用螺帽拧紧(嵌于柱身内不露明);另一种是钉在穿插枋的上皮,两端分别穿过檐柱和老檐柱,用螺帽拧紧,嵌于柱身内不露明。 (3)临时支撑加固 木结构古建筑,遇有地震、暴风、水灾等以外灾害时,常易发生整体歪闪或局部沉陷等情况。遇有此种现象,为防止残毁情况继续扩大,甚至全部坍塌,为了建筑物的安全,必须及时进行抢险加固工作。一般是进行临时支撑,由于结构情况不同,残毁程度不同,很难制定出统一的做法,但加

文档评论(0)

静待花开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