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 液组成及功.ppt

  1. 1、本文档共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血 液组成及功

血 液组成及功能 4、血小板功能:参与生理止血、凝血和维持血管内皮完整,即维持对内皮细胞的修复功能。当血小板数量减少到5万/ul,产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 血小板生理调节: (1)巨核系集落刺激因子,可调节祖细胞的 增生; (2)促血小板生成素,可增加祖细胞DNA的合成,加强巨核细胞蛋白合成及增加巨核细胞的数目 2、RBC比容(RBC hematocrit ) (1)含义:RBC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正常值:男性40%~50%,女性37%~48%。 (3)临床:脱水及真性RBC增多征导致比容上升。 (二)、RBC生理特征与功能 1、RBC生理特征 (1) RBC可变塑(形)性: 和其双凹圆盘形,具有的最大表面积与容积比率有关,可挤过口径比其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最大表面积与容积比和可变形性两者成正变关系。 (2)、RBC悬浮稳定性与血沉(ESR) A、 RBC悬浮稳定性:RBC持续悬浮在血液中而难以下沉的特性。ESR 是1小时 RBC下沉数值(距离),正常成年男性ESR: 0~10mm/hr,女性为 0~20mm/hr。 。双凹盘碟型RBC表面积与容积之比最大与悬浮稳定性产生有关。 RBC对低渗溶液具有的抵抗能力称渗透抵抗力,即抵抗破裂、溶血特性。抵抗力大,渗透脆性小。反之渗透脆性大,RBC易破裂、溶血。临床上测定渗透脆性有助于对某些溶血疾病的诊断。 (3)RBC渗透脆性(在低渗溶液中,细胞膜的破裂): B、 若RBC叠连,血沉加快,而叠连产生的决定因素在血浆。血浆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增加使血沉加快,白蛋白作用相反。 (4)RBC凝集 :不适当将两种血液混合------聚集成细胞团,出现RBC凝集,------伴有溶血,其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 2、RBC的功能 RBC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及缓冲酸碱度(pH)。 (三)、RBC生成的调节 1、RBC生成的原料和其他因素(成熟必须物质) (1)蛋白质,铁:缺少铁或慢性出血产生小细胞性贫血。 (2)VitB12,叶酸(合成DNA所必需辅酶): 核内DNA对细胞分裂及血红蛋白合成是必须的。VitB12:含钴有机物,吸收需要内因子参与。机体缺乏内因子,或有抗内因子抗体,导吸收障碍,产生巨幼红细胞贫血。 2、RBC生成调节因素 (1)爆式促进因子(BPA):促进更多的早期红系细胞由静态转入DNA合成期,使早期红系祖细胞活动增强。 (2) 促RBC生成素(EPO):主要由肾脏产生。机体缺O2使血浆中EPO浓度上升,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向前体细胞分化及加速其增长,使成熟RBC数量上升。 (3)雄激素:a,增强EPO的作用。b,直接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RBC加速生成(可以解释男性RBC比女性多)。 平均寿命120天,但在循环中流动27km,每分钟约有160*106 RBC生成及破坏,主要在脾脏中分解。衰老RBC脆性大,变形能力减小,使其在血流冲击下及通过微小孔隙时易受破损、阻止,溶液被脾脏中巨噬细胞所吞噬。RBC在网状内皮系统中先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血红素经过原卟啉、胆绿素,转变为胆红素。Fe2+被再利用。 (四)、RBC的破坏 三、白细胞生理(leukocyte) 1、数量:4000-10000/ul 小于4000为WBC减 少,大于10000为增多。 2、种类: (1)粒细胞(中性、嗜酸性、嗜硷性); (2)单核细胞; (3)淋巴细胞(T、B细胞)。 3、生成过程:参见RBC四个阶段。 4、生理特性: (1)WBC渗出性(游走性):作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粒细胞,单核细胞) (2)趋化性:趋向某些化学物质(细菌、病毒、异物等)的特性。 (3)吞噬性:把异物包围起来,吞入胞浆。 5、各类WBC的生理功能 (1)中性粒细胞(多形核 WBC):占60%, 一半在血流,一半在血管壁,有储备。在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起作用,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一线战士,颗粒中含有溶菌酶。 (2)嗜酸性粒细胞:占 2-4%,a,限制嗜硷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作用。b,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所以,在有过敏反应、寄生虫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加。 (3)嗜硷性粒细胞:占0.5-1%,胞内含肝素(抗凝)及组织胺,过敏反应(如哮喘、寻麻症和异物过敏等)产生和嗜硷性粒细胞释放组织胺有关。 (4)单核细胞:占4-8%,在进入组织后,体积可增大5-10倍,称为巨噬细胞。 a,吞噬病原微生物和衰老RBC。 b,能激活及生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细胞毒,参与防卫。 (5)淋巴细胞: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