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林语堂与中西文化观
语文组 吴惠娟
目录
第一章 双脚踏东西方文化
1. 我所知道的林语堂
2. 林语堂的成就与价值意义
第二章 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1. 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
2. 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
3. 融合中西文化,兼顾互补
第三章 林语堂的中国文化观
1. 重建中国文化
2. 林语堂与儒家思想
3. 林语堂与道家思想
4. 林语堂与中国古典小说
5. 林语堂与北京文化
第四章 林语堂独特的文化情怀
1. 生命本质的悲剧情怀
2. 智者幽默的情怀
3. 闲适享乐的诗情人生
4. 深沉的故乡情结
附录 林语堂作品集
PAGE \* Arabic 1
第一章 双脚踏东西方文化
林语堂生平简介及成就
中国人心里,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客观地说,诺贝尔奖并不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实际文化水平,但是诺贝尔奖又是一个标志,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素质。2012年,莫言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许多媒体也纷纷回顾中国有哪些作家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胡适、鲁迅、林语堂、老舍、沈从文、巴金、艾青、王蒙、北岛等作家的名字都被提及。
在这些作家中,我更关注林语堂,林语堂一生中至少有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在许多人心目中,林语堂是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家,是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桥梁,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和一位智者。
(一) 我所知道的林语堂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林语堂生于漳州龙溪县(今平和县)坂仔村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他引以为傲的就是有个“纯天然的童年”。林语堂一生当中具有浓郁的故乡情怀,他曾多次说过:“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得力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也许正是坂仔的自然风光、童年纯真的梦,都浸透到林语堂文化修养的深处,进而影响了他的作品风格,形成了他幽默性灵、平和闲适的精神境界。
林语堂的祖母和父母均信仰基督教,父亲是个乡村牧师,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父亲希望儿子接受西洋教育,又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孔子的儒家学说,家庭熏陶使林语堂幸运地受到中西文化融会的影响。
林语堂十岁到厦门教会办的学校读小学,后转入寻源书院,大大促动了他对西方文化的探求,当然,又因为书本知识简单,林语堂又转而自学《史记》,对苏东坡的作品也感兴趣,这时的林语堂已从中西方文化两个方面齐头并进了,开始形成中西文化兼得而不偏颇的思想。
1912年林语堂入 HYPERLINK https:\\\\\\s?wd=上海圣约翰大学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上海圣约翰大学,他的英文水平突飞猛进,确立了对西洋文明的信仰,但也中断了传统文化的学习。毕业后林语堂在 HYPERLINK https:\\\\\\s?wd=清华大学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清华大学任教,有一次同事谈孟姜女的故事,令他无地自容:熟知《圣经》的故事,却连这个故事都不知道。于是开始认真钻研中国的学问,从《红楼梦》入手,还苦读《人间词话》、《四库集录》等,林语堂后来回忆说“盖自任清华教席之后,我即努力于中国文学,今日之能用中文写文章者,皆得力于此时之功也。”
1919年秋,林语堂赴美哈佛大学中文系研究比较文学,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
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以《古代中国语音学》获博士学
位。可以说,在欧洲研究中国的文化,对林语堂来说是独特又意味深长,中西文化的交融性是他思想文化观形成的一个根源。
1923年回国后,林语堂先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 HYPERLINK https:\\\\\\s?wd=《语丝》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成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并在 HYPERLINK http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