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合成1,3苯并二恶茂烷的研究任务书.docVIP

催化合成1,3苯并二恶茂烷的研究任务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催化合成1,3苯并二恶茂烷的研究任务书.doc

题目: 催化合成1,3-苯并二恶茂烷的研究 一、题目来源(教师科研、实际生产、社会经济发展、模拟等): 教师科研课题 二、设计(论文)主要条件及技术参数: 主要条件: 对H-BEA、^¥分子筛催化剂冇一定的了解;具备对研究课题相关内容进行文献 检索的能力;有催化剂研究和选择催化还原反应研究的基础;满足催化剂及合成反 应所需设备及条件,能够对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技术参数: n-BEA、n-Y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 邻苯二酚与醛(酮)摩尔比为1 : 1.0、催化剂用量为每0!01邻苯二酚2.58、反应仙, 选择性大于97 %,醛(酮)的转化率大于60 %; 气相色谱-质谱(GC-MS)定性分析产物结构,GC分析产物含量,以邻苯二酚为 基准,计算产物的选择性和产率。 三、个人重点(同一大题口T有个人侧重部分吋填写): n-BEA、n-Y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 KSF、H-BEA、H-Y催化剂催化邻苯二酚与苯乙酮合成1, 3-苯并二恶茂烷类 化合物的活性; 优化邻苯二酚与苯乙酮合成1,3-苯并二恶茂烷化合物的反应工艺条件; 确定产物的分离提纯方案。 四、设计(论文)A容及工作量: 对国PJ外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并完成英文文献的翻译超过3000字,并撰 写研究课题的开题报告; 制备所需催化剂并考察其催化性能,选取催化效率高的催化剂; 采用单因素多水平方法优化工艺条件(比较各类催化剂反应活性;考察催化 剂用量的影响;考察反放原料苯乙酮和异丙醇摩尔比的影响;考察反应温度 的影响;考察反应时间的影响。); 采用气相色谱分析产率,以产率作为指标考察反应条件; 产物进行GC-MS确定结构; 按照学院规范撰写毕业论文和论文集论文,完成毕业答辩,提供完整资料。 五、参考资料及 目录: E R Cole, G Crank, H TMinh. J. Chromatogr.,1980, 193 (1) : 19?281 S Kuwatsuka. Biochemical Toxicology of Insecticides. Ed by R D 0’ Brain. 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0:131?134. M Anderson,A GBrinnand,R E Woodall. EP:469686A1, 1992. J Kragstrup, A Richards, 0 Fejerskov. Bone, 1989, 10(6):421?424. 0 T Iliescu ,V Filon, A Dumitrescu. Stomatologie. Chirurgie, 1977, 26(1) :29?341 F Isobe,H Seino. Bokin Bobai, 1988, 16(10) :453?457. Y Kumagai, J M Fukuto, A K Cho. Curr. Med. Chem. , 1994, 1 (3) :254?261. GMajetich, S. Liu, Synth. Commun. , 1993, 23 (16) : 2331 ?2235. B T Kim, Y KMin, N K Park et al. Heterocycles, 1995, 41 (4) : 641 ?646. E Napolitano, R Fiaschi, E Mastrorilli. Synthesis, 1986:122?126. H Iwagami, M Yatagai, M Nalazawa et al.Bull. Chem.Soc. Jpn. , 1991 ,64:175?180. D R Barton, H R Derek, N Ozbalik et al. Tetrahedron, 1990, 46(24) :8043~ 8052. YNishida, M Abe, H Ohrui et al. Tetrahedron: Asymmetry, 1993, 4(7): 1431 ? 1434. R R Bikbulatov, T V Timofeeva, L N Zorina et al. Zh.Obshch. Khim. , 1996,66(11): 1854?1855. T S Li, L-J Li, B Lu et al. J. Chem. Soc. Perkin Trans. , 1998 , (21) : 3561 ? 3564. T S Jin, S-L Zhang, X-F Wang et al. J. Chem. Res. Synop. , 2001, 7:89?91. 晁自胜,林海强,陈国周等.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21(9): 1353?1358. 六、实>」地点: 指导教师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