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社会史课程介绍.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社会史课程介绍.doc

PAGE PAGE 1 中国现代社会史课程介绍 课程简介: 中国现代社会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急遽、复杂的时期,中国现代社会史的学习与研究,对于加深认识社会变迁的因源与方向,培养全面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的素质与方法,都极为重要。以往中国现代史的撰写与教学,社会史的内容较为薄弱,既不利于对中国现代历史的全面了解,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就人口结构、政治制度变革、社会组织与动员、技术进步、行为与生活方式、社会精神文化等重大社会发展要素分专题讲授,最后总结中国现代社会整合的方式与特征。课程涉及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大时期,为加深基本史实、史料及分析方法的了解、把握,侧重于中华民国时期,目的是通过课程掌握中国现代发展诸要素的基本内容,并运用于认识或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及变迁。 任课教师教学科研简历: 刘一皋,历史学系副教授。曾讲授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中国农村社会史、中国现代社会史专题、口述历史理论与实践等课程。近年来重点研究中国现代农村社会变迁、社会组织与社会动员、城市化进程等问题,主持或参加“中国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西部人口流动与沿海城市带发展”、“中国留美学人口述史”、“农村之间的人口流动与中国村庄的经济和社会变迁”等研究项目。 教学大纲: 导言:状况与特点 中国现代社会史研究状况 ⒈现代社会史的产生及其特征;⒉社会史研究的对象和内容;⒊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状况及其问题;⒋研究材料 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 ⒈世界发展趋势中的中国;⒉中国社会特点的保留与变化 一、人口、结构与流动 人口数量与人口政策 ⒈近代以来中国人口问题的一般认识;⒉人口统计问题;⒊人口与土地的关系;⒋剩余人口与适度人口;⒌人口思想与人口政策 人口结构分析 ⒈性别结构;⒉年龄结构;⒊职业结构;⒋文化教育结构;⒌家庭结构 社会的流动与禁锢 ⒈人口流动与社会发展;⒉中国人口的不平衡分布;⒊移民与实边;⒋国家对于人口流动的抑制;⒌流动的方向与规模 二、社会生活中的制度因素 国家命运与民众生活 ⒈条约束缚下的国家危亡;⒉改良与革命;⒊救亡意识融入社会生活;⒋阶级划分与阶级斗争;⒌社会生活的政治化 权力和权利意识 ⒈国家权力与国家利益;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⒊军阀割据与地方自治;⒋选举的资格、训练及运作;⒌民众的权利意识 (三)制度演变与习俗改造 ⒈民主与科学的鼓吹;⒉习俗改造中的制度因素;⒊社会的自我选择 三、社会组织与动员 (一)社会组织的变动 ⒈新旧两种组织形态的并存;⒉新式政党及各种社会团体的作用;⒊战争和革命中组织军事化;⒋社会组织的一元化;⒌改革开放后的变化 (二)社会力量重心的移动 ⒈“中产阶级”与“中等社会革命”;⒉劳工神圣与到农村中去;⒊基层社会的权力位移;⒋青年和妇女的社会地位;⒌重心移动与社会稳定 (三)舆论宣传与动员形式 ⒈舆论与传媒的宣传作用;⒉动员口号与实际利益;⒊组织动员与自发行动 (四)群众运动的力量 ⒈群众运动的特征与条件;⒉创造奇迹的力量;⒊组织与行为的高度同一性;⒋群众运动动员形式的局限 四、技术进步与生活方式 (一)技术进步和社会生活 ⒈近现代重大技术进步;⒉交通与通讯;⒊生活资料的丰富;⒋工业社会的紧张与闲暇;⒌技术进步引起的集中与分散 (二)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⒈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特征;⒉经济发展战略与二元社会;⒊城市辐射与文化扩张;⒋城市化趋向及其方式选择 (三)新式教育的社会作用 ⒈从科举到兴办学堂;⒉兴学与毁学所反映的教育利益选择;⒊教育中的国家意志;⒋新精英的培养及其社会作用 (四)人际关系与行为方式 ⒈血缘与地缘的社会纽带;⒉政治革命的改变与扭曲;⒊改革开放后的变化 (五)人与环境的关系 ⒈技术进步与环境;⒉征服自然的壮举;⒊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五、社会精神文化的演变 (一)道德价值观念的新旧斗争 ⒈迷信与破除迷信;⒉新旧道德的斗争与融通;⒊价值选择的转换 (二)社会生活中的精神作用 ⒈信仰与崇拜;⒉精神胜利法和精神原子弹;⒊从唯意志论到精神迷失;⒋新的精神凝聚点 (三)文化的世俗化、革命化与商品化 ⒈市民文化的发展;⒉革命化与对象问题;⒊市场经济的影响;⒋媒体形式的影响;⒌新的普及与提高问题;⒍沉渣的泛起 六、社会整合的方式与特征 (一)战争与革命 ⒈武力的冲击;⒉平等与共同富裕;⒊急剧震荡中的社会发展 (二)制度与市场 ⒈新秩序的建立;⒉单一制度整合的缺失;⒊市场经济的作用 趋同与多样性的逐步演进:文化整合 ⒈中西文化的认识与误读;⒉文化革命;⒊多样性发展 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但课时不超过90%,其中视情况安排教学电影等。学期间就有关主题安排两次讨论,由助教协助组织,并要求提交报告。要求小论文一篇,题目在课程内容中自选,学期末

文档评论(0)

tangtianxu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