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经典教学案.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教案 A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 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方法目标 探讨、鉴赏、领悟、揣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 1. 通感手法的运用。 2. 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可能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属于我们的一块宁静的地方。高兴的时候去那里走走,神清气爽;不高兴的时候去那里走走,所有的不快也将随风而去。在朱自清先生的心里,荷塘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吧。今天,我们就和朱自清先生一起走进他的荷塘。 二、文本解析 1. 关于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 关于《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其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后,更为人瞩目。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在《荷塘月色》里,朱自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写下这篇散文的,我们一起来探讨。 三、名家评说 那么美丽活泼的文字,在新文学创作上,实在是一种稀有的收获。 ——王哲甫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都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金志华 几乎众口一词,对朱自清散文的文字之美倍加推崇。 四、自读感知 1. 掌握字音 蓊(wěng)郁(yù) mí)望 袅(niǎo)(nuó) (mò) 梵(fàn)(ē) 2.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独游荷塘的缘起。 第二部分(第2~3 第三部分(第4~6 第四部分(第7~8 五、内容分析 1. 鉴赏第4、5、6自然段。 (1)第4、5、6 段分别描写什么? 明确:第4段写月下荷塘,第5段写塘上月色,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 (2)第4段写了荷的哪些景物? 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3)这些段中描写景物都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①运用叠词。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缕缕清香,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弯弯的杨柳,隐隐约约的远山……” “田田”、“层层”写出荷叶的茂盛;“亭亭”写出了荷花的轻盈;“粒粒”写出荷花的晶莹剔透。“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 本文使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使诵读时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A.“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写出了荷花的明亮、繁多、新美。 B.“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写风之快捷。 这两个比喻给人以清新之气,淡雅之风,更具体更形象。 C.“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荷叶的浑圆舒展,形态优美。 D.“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酣眠痛快淋漓,比喻月光无遮拦的朗照;小睡迷迷糊糊,比喻朦朦胧胧的月光,这个比喻传神、生动。 E.“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景象很美,“笼着轻纱”,突出了月光下飘渺的朦胧之美。 ③通感的手法。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把嗅觉转化为听觉,写出了荷香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远处高楼上的歌声,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