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职业性物理因素危害及防治.pptVIP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职业性物理因素的危害及防治 一、生产环境中的物理有害因素的特点: 生产环境中的物理因素主要有: 1.气象条件如气温、气湿、气压及气流; 2.电磁辐射如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微波和射频辐射; 3.电离辐射; 4.噪声和震动等, 二:物理因素作用的大小或强弱,以单位 时间或单位面积(或体积)所产生的或接受的能量或强度来表示。 三:这些因素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在一 定程度上对人体有益,如紫外线的消毒作用,红外线可以取暖,微波的治疗作用等,但当物理因素的强度、剂量或作用于人体的时间超出一定范围时,就会对机体产生危害。 四:物理因素侵犯人体的途径主要是皮肤、眼、耳等感觉器官,呼吸道次之。 五:特点: 局部作用多明显,对机体施加作用快,潜伏期短或无,其影响多为功能性,严重时亦可引起永久性损害。除放射性物质外,物理因素在脱离接触后,体内不会残留。 高温作业与中暑 (一)高温作业及其类型 1.高温作业:指生产环境中存在有高气温或强热辐射,或高气温与高气湿相结合的异常气象条件的工作,一般系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2℃或以上的作业。一般将热源散热量大于23W/m3d的车间称为热车间或高温车间。 2.高温作业的类型: a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常见于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轧钢;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等车间;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工业的炉窑车间;火力发电厂和轮船的锅炉间等; 特点是高气温,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较低,形成干热环境。 b高温、高湿作业:特点是高气温、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形成湿热环境。如印染、造纸等工业中液体加热或热蒸时,气温高达35 ℃以上,相对湿度90%以上,另外潮湿的矿井内也能形成湿热环境; c夏季露天作业,常见于夏季从事农业、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形成高温、热辐射的作业环境。 (二)中暑及其临床表现: 中暑:在高温环境下机体因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所致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致病因素: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大、风速小、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是中暑的主要因素。如过度疲劳、睡眠不足、体弱、对热不适应等都易诱发中暑。 1.热射病:由于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体内蓄热所致,是最严重的一型。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开始时大汗,以后出现“无汗”,可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抢救不及时可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2.热痉挛: 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钾、钠过量丢失,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所致。 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肉痉挛,以四肢、腹部肌肉痉挛,伴收缩疼痛,尤以腓肠肌为著,痉挛常呈对称性,间断发作,患者体温正常,神志清醒。 3.热衰竭: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增加,但未伴有内脏血管收缩或血容量的相应增加,导致脑部供血不足的结果。一般起病迅速,体温不高或稍高,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多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继而晕厥,通常休息片刻即可清醒,不引起循环衰竭。 (三)中暑的诊断: 根据高温作业人员的职业史和体温升高、肌肉痉挛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可诊断为职业中暑。分级如下: 轻症中暑:具备下列情况之一者:头昏、胸闷、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呼吸 、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大量出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肛温升高达38.5℃以上。 重症中暑:出现上述热射病、热痉挛或热衰竭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者。 (四)中暑的治疗: 轻症中暑者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到通风阴凉处休息,补充清凉含盐饮料并作对症处理。 重症中暑:主要是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防止休克和脑水肿。具体措施: A物理降温,如冷水浴、冰浴放置冰袋等 B药物降温,与物理降温同时进行,如静脉滴注氯丙嗪,同时需注意观察血压,肛温降至38℃时即停止。 C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根据情况酌情补充水分、盐,输液不可过快,以免发生心衰及肺、脑水肿。 D维持良好的呼吸和循环,给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预防休克。 (五)防暑降温措施 1.技术措施: 改革工艺改进设备,如实现自动化遥控操作,合理布置和疏散热源,减少接触高温、强热辐射的机会; 隔绝热源,如采用水幕隔热、石棉隔热材料及空气隔热层等; 通风降温,利用侧窗与天窗、热源上方安装气罩等加强自然通风,同时注意机械通风。 2.保健措施:加强高温作业人员的营养、合理供应清凉饮料,妥善安排作息时间。进行就业前、入暑前体健,凡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溃疡病、活动性结核甲亢等均不易从事高温作业。 3.个人防护:使用耐热、导热系数小而透气性好的材料制成工作服,供给防护帽、防护镜、面罩、手套等。 三、生产性噪声及其

文档评论(0)

celkhn5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