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运行后涪陵河段河床演变试验研究+-重庆大学学报.PDF

三峡水库运行后涪陵河段河床演变试验研究+-重庆大学学报.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峡水库运行后涪陵河段河床演变试验研究+-重庆大学学报

第25卷 第1期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V01.25 No.1 2003年2月 Journal of Chon ing Jianzhu Universi Feb.20o3 文章编号:1006—7329(2003)01—0073—04 三峡水库运行后涪陵河段河床演变试验研究+ 张秀芳, 张绪进 (重庆交通学院 河海建筑工程系,重庆 400074) 摘要:通过系列输沙试验,研究了三峡水库按156 m方案运行时期涪陵河段的泥沙冲淤变 化特征。研究表明:涪陵城区沿岸将发生普遍的淤积,淤积的主要部位是河床较宽浅的边 滩、弯道凸岸和岸线参差不齐的凹岸缓流区。分析了泥沙淤积给港1:7航道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三峡库区;泥沙模型;河床演变;试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涪陵城区是三峡库区受淹没影响的城市之一。在三峡水库按156 m方案运行时期,涪陵河段 处于水库回水变动区。因河道水位及流速的变化,将改变该河段的冲淤规律,对航道、港口码头及 市政基础设施等无法正常运行造成影响,制约涪陵经济发展,为此,研究了三峡水库按156 m方案 运行时期涪陵河段的泥沙冲淤变化特征,据此分析了河道演变给航运及市政设施所造成的影响。 1涪陵河段地形与水文泥沙情况 涪陵城区河势如图1。长江涪陵河段河宽500~900 m,弯道最小曲率半径约2 000 m,凹岸位于 南岸市区一侧,该处河道岸线参差不齐,河中靠北岸一侧有锯子梁、洗手梁,南岸有白鹤梁。在乌江 出口及以下的长江河段,有锦绣洲及大灶、小灶等石梁群,以下有和尚滩(洪水急流滩)。市区河道 岸线参差不齐,江中有石盘和岩石突咀,河床底部起伏不平,河段水流结构十分复杂。龙王沱附近 有大面积的回流和泡漩水,影响船舶航 行。从长江下泄的污物也汇集于此地,给 涪陵港区的水环境带来危害。 涪陵长江河段多年平均流量为 l】 200 m3/s, 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为4.6 亿t,沙质推移质为600万t,卵石推移质 为28.97万t,悬移质、沙质推移质及卵石 推移质的中数粒径分别为0.028 mm、0.14 mm和51 nlnl。该河段的径流年内分配极 不均匀,汛期6~10月平均流量为1 050 /s,其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4.5%。 乌江多年平均流量为1 600 m3/s,汛期6~ 图1 涪陵河段河势及模型平面布置图 10月平均流量为2 390 m3/s。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为0.235亿t,而推移质输沙量甚少。 2 模型设计及验证 为了研究三峡成库后涪陵河段的泥沙淤积情况及其对港口航道的影响,进行了该河段l:150 收稿日期:2oo2—10—25 作者简介:张秀芳(1973一),女.湖北罗田人,硕士,主要从事水利水运工程研究。 j| 74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第25卷 正态泥沙模型试验。模型范围:长江上游从猫猫岩以上约500 m(航道里程543.5 km)至郭家咀以 下约700 m(航道里程531.7 km),乌江(牛屎滩至河口)。模型实际模拟了长江河道约12 km,乌江 约6 km,模型沙选用精煤粉其比重为1.33 t/m3。原、模型沙的粒径分布及起动流速分别见图2、表 1。进行了洪、中、枯三级流量的瞬时水面线验证,汇合口局部河段水位和流速流向验证及两个水文 年水沙冲淤地形的验证。模型比尺见表2。 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