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特点: 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市场、商品、货币,采用军事行政命令方式的经济体制。 ⑵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借资本主义来推动生产力发展,最终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⑶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依靠行政命令,排斥市场。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三个政策与生产力的关系 ⑴战士共产主义政策:有2个目的,一是保障战争的胜利,二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落后的生产力。 ⑵新经济政策:从实施的效果来看,使得经济恢复发展,表明:生产关系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 斯大林模式大致可分2个阶段: ① 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即1928—1932、 1933—1937年,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表明:这个模式在30年代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 ②到二战后,随着苏联战后经济的恢复,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表明:这个模式落后于当时的生产力。 三个政策的主要功绩: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胜敌人,巩固新生政权。 2、新经济政策:巩固工农联盟,恢复经济。 3、斯大林模式:实现工业化。 赫1953—1964 勃 1964—1982 戈 1985—1991 不同点 指导思想 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只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①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用经济手段取代原来的行政命令。②政治: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侧重 农业 工业\重工业\军事工业 先是经济体制改革,后又转向政治领域改革 结果 一定程度冲击斯大林模式. 军事实力增强,经济停滞 导致国内政局失控,苏联解体。 相同点 背景 改革都是由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内容 都涉及经济领域,都扩大企业自主权,都不同程度允许或承认在私有制经济的存在。 二战后苏联改革 一场悲壮的实验——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 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 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 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实验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 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苏俄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异同 共同点:都强调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宏观调空);实践中获得成功,对各自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三者的不同点:⑴中国、苏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或管理模式)基础上+市场调节作用;罗斯福新政: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政府调节。 ⑵中国、苏俄的根本目的是建立、维护和壮大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罗斯福新政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说明:市场和计划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可以相互借鉴。 经济政策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要适应产生力。 中美苏的农业政策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 1949——1952 1953——1956 1958 1978 土地改革 社会主义改造 人民公社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地主所有→农民所有。 (私有制) 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化。 (私有→公有) 一大二公; 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 (公有制) 农民有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土地公有是前提,变的是经营方式) 美国罗斯福新政 内容 作用 调整农业 成立农业调整署,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提高农产品价格。 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体现特征:国家干预经济。 苏俄(联)的土地政策 战士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农庄的自主权;垦荒,种植玉米。 ⑴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⑵经济政策要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⑶农业政策要符合农民的利益 从实施效果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资本主义萌芽 新航路开辟 经济根源 早期殖民扩张 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早起殖民扩张的关系 前提 时间 率领船队的航海家 支持国家 方向 开辟的航路 1487 迪亚士(葡萄牙) 葡萄牙 向东 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未到达印度洋) 1497 达·伽马(葡萄牙) 葡萄牙 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继续前行到达印度 (经过大西洋、印度洋) 149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PLC应用技术(西门子S7-1200)全套教学课件.pptx VIP
- 宿州市市直机关遴选公务员考试真题2024.docx VIP
- GBT 35694-2017 光伏发电站安全规程.pdf
- DB41T 2312-2022 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桥施工规范.pdf VIP
- 征信简版电子版PDF个人信用报告最新版2024年可编辑带水印模板.pdf VIP
- 胃肠道肿瘤的基因检测与个体化治疗.pptx VIP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素质测评B卷(含答案).pdf VIP
- 《道路深层病害探地雷达无损检测技术规范》DB41 T2525-2023.doc VIP
- 中国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22) .pdf
- 2021届广东省华师附属高级中学(广州总校)三下学期5月综合测试(三模)文科综合地理试卷无答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