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 MERGEFORMAT 1
文史哲2000年第2期(总第257期)
JOURNAL OF LITERATURE, HISTORY AN])PHILOSOPH No. 2, 2000 (Serial No. 257)
梁启超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孔范今
(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摘要:以戊戌变法失败为契机所引发的梁启超式的反思及其迥异于前的历史性行为,表征着历史由政治变革转向文化启蒙的深刻变化。它虽然只是发生于两次政治变革的历史空当中难以持久,但却有幸成了20世纪文化启蒙运动的开端。梁氏的文化批判及其对“诗界革命”、“文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的积极倡导,已揭橥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时期所关注的诸多基本命题,并以其在新历史层面上的整合,事实上构成了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开端。
关键词:梁启超;中国文学;现代转型
中图分类号:1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0)02-0013-09
梁启超无疑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文化人之一,在上一个世纪之交,他不仅以其意气勃发、文辞谤沛的文字鼓动起一代有识之士的改革思变之心,而且更以其对“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倡导,启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然而,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人们对他的评价却并非与事实相符。
在几为定论的历史与文学研究中,谈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必自五四“文学革命”起,且必定置设于与前此的一切主张的对抗格局中运思。在这一格局对认识的框定中,梁启超很自然地就成了“改良派”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总属于“新”字号历史时期的“旧派”。近些年来,人们眼界大张,观念亦有较大调整,学界的认识有了明显的变化。但无奈因成见既深,一时又难以改变固有的选取与评价的尺度,如《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虽属一部视野开扩的创辟之作,但在其列名为“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一编中,却是由“‘五四’‘革命文学’思潮”讲起的。至于梁启超的种种主张,虽然更富实质性的倡导多发生于20世纪之初,但却统统被纳人了19世纪。而对于新建构面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尤其是该书把梁启超的“三界”革命视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开端,有些学者更是难以接受,立即著文予以质疑,坚持认为“中国真正的新文学是从‘五四’时期开始的”,“即以中国近世文学而论,在文艺思潮上起了巨大变化的,也不在1900年前后,而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1]。有人还“进一步看问题”,指出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之说赞成与否,“两者之间根本性的分歧意见,其实在于是否承认:‘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其旗帜鲜明的倡导‘文学革命’(本质上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而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2]
笔者倒是想向质疑者且发一问:为什么一些“五四文学革命”的亲历者对待梁启超“三界”革命的态度反而与近世论者不同呢?不妨举几例。如,钱玄同可谓在“文学革命”时态度最激烈者之一,可他在“文学改良”(注意:胡适旗帜初张,讲的倒是“改良”,足见“文学革命”初倡时与历史思路的承接)、“文学革命”刚提出之时,旋即致信陈独秀云:“梁任公实为创造新文学之一人。虽其政论诸作,因时变迁,不能得国人全体之赞同,即其文章,亦未能尽脱帖括蹊径,然输入日本新体文学,以新名词及俗语人文,视戏剧小说与论记之文平等,此皆其识力过人处。鄙意论现代文学之革新,必数梁君。”[3](P98)又如,郭沫若虽属情绪激烈而善变的人,但在回顾“文学革命”时却并未忘记梁启超,而且称赞他是在那一时代局限中“充分地发挥尽了他的个性,他的自由的”[4](P88)。再如,郑振铎为“文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他也说梁氏之“新文体”,“鼓荡了一支像生力军似的散文作家,将所谓恹恹无生气的桐城文坛打得个粉碎”。“像那样不守家法,非桐城亦非六朝,信笔取之而又舒卷自如,雄辩惊人的崭新的文笔,在当时文坛上,耳目实为之一新”。而且还指出:“打倒了所谓奄奄无生气的桐城古文,六朝体的古文,使一般的少年都能肆笔自如,畅所欲言,而不再受已僵死的散文套式与格调的拘束;可以说是前几年的文体改革(按:指五四文学革命)的先导。”[5](卷6,P393)很显然,这些亲历者都在“现代文学之革新”的意义上热情肯定了梁启超的第一人与先导的作用,赞扬了他对其“个性”与“自由”的充分发挥。那么,为什么到了近几十年来,作为并非亲历者的后辈学者们,倒是另执一言,特别着意于强调本属同一转型过程的前后两段之间的异质性与对抗性呢?质而言之,根本原因就在于过分依附于这几十年来对历史所作的政治分期,因此拘牵于以“旧民主主义”与“新民主主义”为界分的所谓“近代”与“现代”的历史判断,以致形成的迄难有改的思维惯性。故而闻异而动,生怕错乱了被仍然奉为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