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戏曲文学说唱形运用
戏曲文学说唱形式运用
说唱形式是一种民间艺术,它产生于我国先秦时期,周代的俳优中专以谐谑滑稽之言行娱人,即职业说唱者。今存我国最早的说唱文学作品是战国末期儒学大师荀况借用民间说唱形式仿作的《成相》。唐代的说唱伎艺有词文、俗赋、话本、变文四类。宋金元时期的说唱伎艺发展迅猛,品类众多,有话本、鼓子词、赚词、诸宫调、涯词、陶真、道情、叫果子、莲花落、说唱货郎儿、驭说、词话以及各种杂曲小唱等。明清时期的说唱伎艺有弹词、鼓词、宝卷、木鱼书、俗曲、评话、子弟书、岔曲、单弦等。说唱伎艺对我国传统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本文主要选取几种韵文性质的说唱形式,如词话、缠令、缠达、鼓子词、道情、叫果子、莲花落、货郎儿、评话,来检视一下它们如何被我国传统戏曲吸收,并对戏曲文体的生成以及俗文学特质的构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几种说唱形式
缠令、缠达是北宋说唱形式。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载:“唱赚在京师日,有缠令、缠达:有引子、尾声为‘缠令’;引子后只以两腔互迎,循环间用者,为‘缠达’。”[1]97《张协状元》第五十三出套曲为缠令:【紫苏丸】【迎仙客】【幽花子】【和佛儿】【红绣鞋】【越恁好】(缺尾声)。第十四出、第二十出套曲吸收了赚词之体:【薄媚令】【红衫儿】【赚】【金莲子】【醉太平】【尾声】,【醉落魄】【四换头】【赚】【绛罗裙】【呼唤子】【尾声】。在北套中,缠达体的套数更多。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例举了《陈抟高卧》的第一折、第四折所用曲,《看钱奴》第二折所用曲,《张千替杀妻》第二折所用曲,均为缠达体套数。现略示几例如下:(1)《单刀会》第二折:【正宫?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叨叨令】【尾】。(2)《荐福碑》第二折:【正宫?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滚绣球】【倘秀才】【醉太平】【倘秀才】【滚绣球】【呆骨朵】【倘秀才】【滚绣球】【煞尾】。(3)《西蜀梦》第一折:【仙吕?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醉中天】【金盏儿】【醉中天】【金盏儿】【煞尾】。第一例【端正好】曲为引子,以【滚绣球】【倘秀才】二曲循环互迎,是典型的缠达体;第二、三例则是北套中缠达体的变化形式,但不难看出其基本形式仍然是缠达。鼓子词为宋代说唱形式。因以鼓伴奏,故名。一篇鼓子词只能使用一个词调,最少可以只是一首,如吕渭老的《圣节鼓子词》是一首【点绛唇】。长篇则为一个词调反复多遍,如欧阳修的《十二月鼓子词》用12首【渔家傲】来分咏12个月的景色。鼓子词有只唱不说和说唱兼用两种,歌唱部分均用一个词调。说唱兼用的鼓子词,仅见北宋赵令畤的《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从音乐上看,鼓子词受到宋大曲的影响。宋大曲是一种大型歌舞曲,其结构是同一曲调反复演奏,在“中序”部分加入歌唱,歌词是内容上有关联的同一词调的若干首词。鼓子词这一说唱形式被吸收到戏曲中来,南戏中用得较多,如《张协状元》及宋元四大南戏“荆、刘、拜、杀”均有使用,如《张协状元》第十五出:“(外妆夫人出唱)【女冠子】【鹤冲天】【同前】。”第二十七出:“(外出唱)【卜算子】【同前】。”柯丹邱《荆钗记》第六出“议亲”连用三支【桂枝香】,第十出“逼嫁”连用四支【四换头】,第二十六出“投江”连用四支【黄莺儿】等。无名氏《白兔记》第三出连用三支【莺啼序】,第二十八出“汲水”连用四支【桂枝香】。施惠《拜月亭》第七出“文武同盟”:“【章台柳】【前腔】。”第三十出“对景含愁”:“【风入松】【前腔】。”第三十九出“天凑姻缘”:“【卜算子】【前腔】。”徐《杀狗记》第三出连用四支【解连日环】,第七出“孙华拒谏”连用五支【桂枝香】,第九出“孙华家宴”连用三支【祝英台】。北剧中也偶尔使用,如马致远《邯郸道省悟黄粱梦》第二折用【商调?醋葫芦】【幺篇】【幺篇】【幺篇】【幺篇】【幺篇】【幺篇】【幺篇】【幺篇】【幺篇】等。这是因为用同一曲调反复歌唱显得单调,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联成短套,再集不同宫调的若干短套联成全篇的诸宫调,应运而生后便取而代之,因此元杂剧主要运用诸宫调来演唱。词话是流行于元明时期的一种说唱形式。其形式有“攒十字”与“七言句”二种。一般认为,词话源于唐五代及宋初的词文。词文与词话之“词”均指唱词,词文是只唱不说的,元代的词话“有很大可能也是只唱不说或以纯歌唱体为主流的”[2]186,词话之“话”即故事之意。元初词话已经十分盛行,这从《大元通制条格》与《元史?刑法志》对词话的明令禁止可以得到证明。《大元通制条格》卷二十七载:“至元十一年十一月,中书省大司农司呈:河北河南道巡行劝农官申,顺天路束鹿县镇头店,聚约百人,般唱词话,社长田秀等约量断罪。外本司看详,除系籍正色乐人外,其余农民市户良家子弟,若有不务本业,习学散乐,般唱词话,并行禁约。都省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