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送别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的送别诗

[标签:标题] 篇一:王维的送别诗 篇一:王维与王昌龄送别诗的共同点 王维与王昌龄送别诗的共同点 【摘要】王维和王昌龄是盛唐时期两大不同风格个性的诗人,但在他们送别诗的创作中,都体现出共同的盛唐气象,显示出一种大气和开阔。 【关键词】王维 王昌龄 送别诗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07-01 盛唐诗人众多,堪称大家的诗人也多出于盛唐,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等。这些诗人都写了大量的送别诗,而在个人独特的艺术构思下,每个诗人的送别诗又都别具一格,各具特色。王维和王昌龄,一个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一个则是边塞诗人的代表。他们所擅长的诗体也不同。同是送别诗,王维多用律诗,尤以五律为多,王维七十多首送别诗中五律就占了二十八首,而王昌龄则好用七绝,在他五十二首送别诗中,七绝也为二十八首,而王昌龄七绝艺术成就之高,也是众口交赞的。 二人虽被后世归为不同的流派,且诗风差异甚大,然而二人在整体上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相似之处,送别诗尤是如此。 送别诗是因“别情”而起的诗体裁类型。最重要的就是表达离别的情感。送别诗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身的内容。王维和王昌龄的送别诗从内容上看也是极丰富的。除了表达离别的哀愁外,更有对对方的期待,对对方的惋惜,对自身命运的感叹等等。比如王维的《送刘司直赴安西》“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就是希望对篇二:王维送别诗美学思想窥探内容 (1)(1) 第一章自然山水情结 王维的送别诗是对性灵的深度体现,其意象世界多体现在对自然美的塑造上。 自然美的发现是一个过程,走进诗人的审美世界比较晚。最初的诗人偏重于对人事的吟唱,如西方的《荷马史诗》,其风格就是纪实性质的歌行体文献。再比如《诗经》,先来欣赏一下《关雎》。所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无论其雎鸠多么美丽,无论小河多么清澈,还不都是淑女的衬托?那时的中西方更加看重的是人的美。当自然山水真正走进文人墨客的世界时,已经到了魏晋时期。 晋宋人欣赏山水,能够把虚实完美结合起来,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进入玄境,渐渐产生禅意。从此,中国人对山水自然的欣赏渐渐深化,山水自然摆脱了从属于人事的地位。“自然美的发现,自然美的欣赏,自然美的生命,离不开人的胸襟,离不开人的心灵,离不开人的精神,最终离不开时代,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山川映入人的胸襟,虚灵化又情致化,情与景合,境与神会,从而呈现出一个包含新的生命的意象世界,这就是自然美。自然美是历史的产物。” 到了盛唐,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已经经过了相当成熟的认识过程。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王维已经深深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他有着很深的自然山水情结,经过自身性灵的加工,一幅幅山水画呈现在世人面前。 《送魏郡李太守赴任》中“苍茫秦川尽,日落桃林塞。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不论是秦川、落日、桃林,还是独树、黄河,无不体现出王维对于自然山水的热爱。在诗人眼中,这些或宏大或优美的景色,竟然全部湮没在送别友人的悲凉、惆怅气氛之中。诗人用独特的审美视角把这些无序排列的自然景色串联起来,寄托幽远。 《送綦毋秘书弃官还江东》中“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又体现出王维复返古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审美境界。王维继承了古人对于山水的欣赏,又超越了古人思想的局限,把“写景实为写人”的思维定式做了彻底改变,真正做到了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性灵。 《送梓州李使君》中写到“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白重泉。”气势磅礴的群山万壑,到处参天的大树,山连着山,掩埋着杜鹃身姿,扩散着杜鹃的啼鸣。有静有动 地描写,透露出作者对于大自然的喜爱。此时,作者已经将身体和心①灵放归于大自然,仿佛自己就是万壑中的一条,千山中的一座,又仿佛自己就是那欢快的杜鹃鸟中的一只。诗人忘记了自己,任由思想在这广阔的大山之中放浪形骸。作者对于这块山水宝地的喜欢程度,已经上升到了崇高的骄傲感。我们看不到任何行人的痕迹,感觉像是大自然自己在用其优美的方式向我们诉说着自己的崇高魅力,这是一种诗性言说。在这种言说中,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优美和雄浑。 《送张五湮归宣城》“五湖千万里,况复五湖西。渔浦南陵郭,人家春谷溪。欲归江淼淼,未到草凄凄。忆想兰陵镇,可宜猿更啼。”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诗,一上来就遥写张五湮归宣城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五湖千万里”,作者一下子就把空间无限拉大,给人以遥不可及的困难和遥远。“况复五湖西”又在以前基础上增添了遥远和惆怅的意味。数量词和方位词的联合运用,使我们切身感觉到自然的浩大,更感觉到

文档评论(0)

186****050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