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 课本归纳.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第 PAGE \* MERGEFORMAT 1 页 共 NUMPAGES \* MERGEFORMAT 7 页 第一单元? 绪论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3、明末吴有性(吴又可)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首创“秋燥”病名,创制了治疗燥热伤肺的燥救肺汤。10.风湿之名首见《伤寒论》 第二单元 ?温病的概念+第三单元?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的特点:①致病因素:温邪 ②发病特点:传染性 流行性 季节性 地域性 ③临床表现:a 起病急,传变快 b 发热为主症,热像偏重 c 易燥化伤阴 d 易内陷生变 温病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 温病根据发病特点分类: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简述温邪的含义和其种类 温邪:是指外界致病邪气中具有湿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分类:a 风热病邪--风温 b 暑热病邪--署温 c 湿热病邪--湿温 d 躁热病邪--秋燥 e 温热病邪--春温 f 疫疠病邪--戾气 g 温毒病邪--温毒 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风热 ①多先犯上焦肺卫 ②易伤脾胃阴津 ③变化快,邪易逆传心包 暑热 ①“夏暑发自阳明”或“直犯厥阴”②易伤津耗气 ③易闭窍动风 ④易夹湿邪为患 湿热 ①病逝缠绵,传变慢 ②易困遏阳气阻滞气机 ③病机变化以中焦脾胃为中心 燥热 ①易津液干燥 ②病变重心在肺经 何谓病发于里,病发于表 ①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指感受当今之邪后即时而发,病发于表的一类温病 ②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或伏气,是指感受邪气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病发于里的一类温病 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的比较 新感温病 伏邪温病 成因 感邪后立即发病 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 病机传变 初起病多在表,或从表解,或自表入里,由浅至深传变 自里而发或由里外达或进一步深入,若邪不能外达,病难速愈 证侯特点 初起多西安表证,一般无里热证,少数病起可见里热证,但其证侯特点与时令之邪的治病特点相同 初起现里热证或见气分里热证,或见营分里热证。如无外感引发,则无表证,如由外邪引发,则表现为表里同病 病势 一般病情较轻,病程短,预后较好 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预后较差 治疗 初起多以解表透邪为主 初起以直清里热为主 病种 风温 署温 湿温 秋燥 大头瘟 烂喉痧 春温 伏暑 11. 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的比较 温热类温病 湿热类温病 病邪性质 纯热无湿(如风热 暑热 燥热) 湿热相兼(如湿热 暑湿等) 发病部位 多位肺卫,亦可发于阳明气分或营血分 多为脾胃,亦可发于少阳 起病 传变及病程特点 起病较急,传变较快,病程一般不长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程较长,缠绵难解 症候特点 热像显著,易出现化燥伤阴征象,初起多见肺卫表证或里热亢盛证;继闭心包,热盛动风,热盛动血等入营血的里热证侯,后期则多见阴液耗伤,出现肺胃阴伤,甚至肝肾真阴亏损证。 初起发热及伤阴表现均不明显,而阳气被遏征像较显著,多表现为湿重热轻,见上中焦卫气同病之证,继则留恋气分,困阻脾胃。弥漫三焦。以中焦病变重心,出现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之证,后期即可化燥伤阴,出现腑实、营血分证。亦可因湿盛伤阳,出现湿盛阳微证。 治疗特点 以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寒、苦寒、甘寒等方药 以化湿清热为大法,宜用芳香、苦寒、淡渗等方药 代表病种 风温、春温、署温、秋、大头瘟、烂喉痧等 湿温、暑温夹湿、伏暑等 12.风湿和伤寒的比较 风湿 伤寒 病因 风热病邪 风寒病邪 病机特点 初起于肺卫,继则肺卫热盛,甚则热陷心营,后期易伤肺胃阴液 初起寒束于表,郁闭卫阳。继则寒邪化热内传入里,后期易伤脾肾阳气 初起证侯 表热证,发热重,恶寒轻,口渴、咳嗽 无汗或少汗、舌苔薄白、脉浮数 表寒证,恶寒证重,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紧 初起治法 辛凉解表 辛温解表 后期治法 滋养肺胃 温补脾肾 初起用方 银翘散、桑菊饮等 麻黄汤、桂枝汤等 后期用方 沙参麦冬汤等 理中丸、四逆汤等 第四单元? 温病的辨证 气分营血证辩证要点及病理特点(病机)

文档评论(0)

006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