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端午民俗工艺独审美观研究
端午民俗工艺独特审美观研究
2005年,韩国将“江陵端午祭”作为其传统节日,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这在中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因为根据有关史籍记载,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端午祭”的习俗。不过,现在国内的商家以及青少年,对圣诞节、万圣节等国外节日倒是隆重相待,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则远远不够。当下很多人所看重的是传统节日能休假几天,并非意识到这种传统文化本身所衍生的民俗工艺,更是需要发扬与传承的。因此,本文将从山西大同传承至今的端午民间习俗说起,从文化、审美等多方面阐释端午民俗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由于“五”字与“午”相同,端午又名“端五”。每到端午节,大同地区比其他地区都显得隆重一些,街市上除卖粽子、凉糕等吃食外,小摊还摆满了五色线、五色符条与方位、五行等都息息相关。山西大同地区人们在端午节形成了系五色线、佩五谷香包;贴五色纸符、剪纸公鸡等习俗,形成了自己的端午五色审美观。图1五色纸符剪纸公鸡门贴①下面,笔者将这祖辈留下的独特端“五”民俗文化,具体以传统民间工艺品——五色纸符、五色线、五谷香包、剪纸公鸡等来一一阐述。
东汉学者应劭所著《风俗通义?辨惑》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3]。这一习俗在山西大同仍在延续,大同当地在端午节仍会用五色线合成细缕,系于臂上以避邪,称其“花线绳”。根据史上记载,也有称之为“续命缕”、“长命缕”、“朱索”、“百索”、“花花绳”的。端阳节这天,人们用红或绿与蓝黄白黑组合,或者用粉红绿白与兰或紫组合而成的五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于儿童手腕、脚腕与脖子上。有的县城未满7岁的小孩腰上,也系五色线。当地人们认为五色线像蛇,带着它,可以让蛇不咬。这是出于古时医疗条件不发达的情形下,人们祈求健康平安的一种民间崇神。中国古人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中国古代五色分别是青、白、红、黑、黄。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早前的端午花线绳,人们都是严格按照规定的五色,即青、赤、白、黑、黄组合而成。现如今,虽然花线绳仍是五色,但是已经不再限定为哪几种颜色了,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随意搭配。“青”,在表义上呈现出多样而复杂的状态。“青”大概可以表示5种颜色:蓝、绿、紫、白、黑。“青”在古代表蓝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色也可表达绿色,如“两岸青山相对出”。青色也可代表黑色,“青鬓”指乌黑的头发。“青”还可指白色,如“鸡叫头遍,天已发青”。可见,“青”这一色彩,在古籍文字中很难找到一个清晰明确的界定。而在如今的色彩学上,“青”按照光谱的颜色顺序——赤橙黄绿青蓝紫,“青”应该是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一种颜色,即发蓝的绿色或发绿的蓝色。由于五色绳中的青色有多种文学上与色彩学上的渊源,因此演变为今日的五色绳,无论是从色彩搭配上还是从文化语义上来说,五色绳所用的五色都在变化之中,有红黄白绿蓝、红黄白绿紫、红黄白绿粉、红黄绿白黑等多种色彩搭配。五色绳从最初代表中国古人方位色彩之文化寓意,已经转变为现今的色彩视觉美感之呈现。如今,人们已经不按古时所限定的那5种颜色了,怎样好看就怎样搭设编织,因而出现了红色绳,双色绳、三色绳、五色绳、七色绳等。从编织工艺来看,大同地区的花线绳工艺较为简单,多以辫编法为主。方法是先将2根花线拧搓在一起编成像麻花一样,再将另3根花线以同样方法进行编织,最后将这2条编织好的花线绳拧在一起。
有句俗话说:“带上‘符’有人扶,带上‘艾’有人爱。”大同人端午这日,会用五色纸折成方包,构成虎形象的符,与艾草粘贴悬挂于门上,有人称之为“艾虎”。尤其是年轻女孩,在端午节早上要用艾草泡水洗脸,寓意有人爱。7岁以下的小孩,还要在背部或肩部的衣服上贴上符与艾,合称“艾符”。关于“贴艾画符”的传统,可以溯至汉代,那时人们就有用符避邪去恶的习俗。根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盅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4]。段成式《读汉旧仪》说,“傩逐疫鬼,立桃人、苇索、苍耳、虎头”等[5]。这里的五色书便是指用五色纸符贴于门上,起到避邪的作用。画虎守门是唐代风俗的写照,可见门上画符咒之民俗由来已久。虎是万兽之王,纸老虎也能镇住蛇虫鼠蚁等毒虫。因此,山西晋北地区人家在端午这日,都要在门上贴五色纸编织的虎符。过去,五色纸符是专指用5种不同颜色的彩纸折叠方包而成的五色纸符。而现在,五色纸符的配色已经不限于5种颜色,一般至少要6~8种甚至更多,人们通常觉得怎样好看就怎样搭配。端午符造型上呈方形,是由等长等宽的两条长条不同色循环叠压而成,每一个正方形是组成符的基本单元。艾符讲究3道、6道、7道,也就是说每个符,由3个正方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