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
摘要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最早在1987年被报道。从1987年至2006年,仅仅150例在文章中被报道。这种少见的非小细胞肺癌的特殊类型倾向于年轻非吸烟亚洲人发病,无性别差别。组织学上,其与未分化鼻咽癌很难区分。潜在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对LELC的致癌作用,证据主要集中在亚洲人,而不是白种人。在这些报道的病例中,超过半数在早期可切除阶段(I或II期),而且在晚期病例中,有围支气管血管扩散的倾向伴有血管包绕(vascular encasement)。诊断LELC,需要通过内镜活检且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排除鼻咽癌和淋巴瘤,同时可以行或不行鼻咽部磁共振检查。LELC的主流治疗是,对于早期病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对于晚期或转移病例,手术、化疗、放疗多学科联合治疗已经在临床中应用。LELC的总生存率相对非LELC类型非小细胞肺癌较好。对于该少见恶性肿瘤最佳治疗的多学科研究非常有必要。
1.介绍
淋巴上皮瘤样癌,最早描述于鼻咽部,指的是未分化癌伴有明显淋巴细胞浸润。Begin等(1)在1987年首次报道了一种组织学上类似鼻咽癌的原发肺癌。在这篇报道中,也提示了这种特殊癌症和EB病毒的关系。此后,不断有关于此癌症的流行病学、组织学、EB病毒致病作用和治疗的研究被报道。从1987年至2006年,关于LELC的文章将近40篇被报道,包括了仅仅150左右的病例。这些病例大部分都是东方人,其中三分之二来源于华南(2-3)、台湾(4-5)、香港(6-16)。LELC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和其它原发性肺癌明显不同,其在亚太地区定义为一个特殊疾病。
2.流行病学
到2006年为止,总共有33篇病例报道或系列研究描述了LELC的发生(1-33)。这些病例主要是东亚人为主,白人病例仅仅占了153例中的18例。依据两个华南和台湾的最大系列研究(3-4),LELC占了原发性肺癌的0.9%。同样的数据在西方人群中缺少,但这些文章中涉及更少的病例提示了更低的发病率。LELC没有性别区别,这和其它病理类型的肺癌明显不一样,其它病理类型的肺癌以男性为主。在台湾人的系列研究中(5),LELC的平均发病年龄比其它病理类型的肺癌提早十年。LELC最年轻的病例是一个8岁小孩(24)。LELC有明显倾向发生于非吸烟者(在可供参考的吸烟数据中,103个病例中有71个非吸烟者,占比69%),这提示了吸烟之外的致病因素。
3.病理学
3.1.病理特点
典型的LELC包含边界不清的未分化肿瘤细胞,排列成片状或巢状。肿瘤细胞核为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伴有不规则核轮廓、空泡染色质和明显核仁。肿瘤组织基质中包含大量反应性淋巴浆细胞和其他炎症细胞,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肿瘤细胞岛和肿瘤细胞混合。由于缺少腺状或鳞状分化,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分类标准,LELC归类为大细胞肺癌的一种。少见的细胞特点有,鳞状细胞不伴有细胞角质化或细胞间桥接形成;梭形细胞伴有栅栏样排列;罕见的是,局灶腺样结构。基质可表现为异物或结核肉芽肿反应。某些情况下,可以见到刚果红染色阳性的肿瘤细胞内淀粉样小体。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主要是CD8+和TIA-1+(T cell intracytoplasmic antigen-1)细胞毒性T细胞。这些肿瘤浸润的T淋巴细胞颗粒酶B表达阴性,提示这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处于静息状态,很可能是肿瘤环境中的免疫抑制因子抑制了这些细胞的功能。而且,原位杂交证明了肿瘤细胞过度表达MCP-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提示了其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肿瘤细胞紧密关系中的作用。
3.2.EB病毒致病作用
自从1987年首次报道LELC以来,EB病毒与LELC的病因学联系就一直被提出。通过EB病毒DNA的PCR、EB病毒DNA和RNA原位杂交、EB病毒相关蛋白免疫组化等检测证实了EB病毒在LELC中存在。尤其是,通过原位杂交证明了大部分肿瘤细胞中存在大量EB病毒编码小核RNA,这成为肿瘤特异性关联的EB病毒的标准检测,这与循环淋巴细胞中持续感染EB病毒携带到肿瘤部位的情况不同。而且,肿瘤中单一游离形式的EB病毒的发现,表明了EB病毒感染先于肿瘤细胞克隆扩张,这进一步支持了EB病毒的致癌作用(13,16)。有趣的是,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虽然类似LELC的肿瘤在其它器官也存在,如膀胱、子宫颈、肝等,但只有上气道和消化道(肺、涎腺、胃)以及胸腺的淋巴上皮瘤样癌和EB病毒有关联。而且,对于涎腺和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与EB病毒的关联主要出现在亚洲人,而对于胃和胸腺的淋巴上皮瘤样癌和EB病毒的关联并没有明显种族倾向(34)。值得注意的是,原发性鼻咽癌(华南常见的一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中国河湖长江之永乐江.docx VIP
- 小学一年级上册立体图形的拼搭PPT课件.pptx VIP
- 《HarmonyOS鸿蒙应用开发》电子教案--项目5-05.doc VIP
- 2023会计年终工作述职报告7篇.docx VIP
- 2025市政公用工程管理与实务.doc VIP
- 金蝶k3 wise创新管理平台plm v研发操作手册.pdf
- 海南大学《线性代数C》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C卷及答案.pdf VIP
- 4.2.2.1乡镇卫生院医疗质量管理标准制度.docx VIP
- 华为HCIE-Routing&Switching实验手册V3.0.docx VIP
- 2025四川事业单位《综合知识》试题(+答案解析).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