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产生光电效应的条件 * * Einstein 光子学说 1905年爱因斯坦运用量子概念成功解释光电效应。 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879年 ~ 1955年 * (1)光是一种粒子流,能量量子化, 最小单位称光量子。光的辐射场是由光量子(简称光子)组成。 (2)光速为C=2.99792×108 ms-1 (3)每个光子的能量E =hν=mc2 (4)动量为p=h/λ, ρ=dN/dτ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 粒子性:一般是指一个客体具有质量、电荷等性质。 波动性:一般是指某种实际的物理量空间分布是周期性变化,并有干涉、衍射现象。 * (5)光存在动质量m,静止质量m为0,碰撞时动量和能量守恒。 hν=eVs + W0 = 1/2mev2 + hν0 Einstein 光电方程 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后,一个光子被一个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对表面电子的束缚能W0 (又称逸出功),另一部分转化为光电子动能。 1916年被罗伯特.安德罗. 密里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精确实验证实具有普适性。 * 荣获192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对荷电油滴在相反的静电场和引力场之间的运动进行实验观察,当两力处于平衡时,从观察外加电压、油滴的密度与下降的速度,发现了一个油滴所载的最低电荷e=1.60×10-19库仑和这个油滴所载的许多较高电荷的最小公倍值是一样的,表明氢比一个电子重1836倍。这一著名“油滴实验”曾轰动整个科学界。 Robert Andrews Millikan * 爱因斯坦关系式 p=h/λ 在1923年被阿瑟.荷里.康普顿(Arthur Holly Compton)的X射线与电子碰撞的散射实验证实。 * 当时,康普顿把来自钼靶的X射线投射到石墨上以观测被散射后的X射线。他发现其中包含有两种不同频率的成份,一种频率(或波长)和原来入射的X射线的频率相同,而另一种则比原来入射的X射线的频率小。这种频率的改变和散射角有一定的关系。 * 康普顿于1923年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这种现象是由光量子和电子的相互碰撞引起的。光量子不仅具有能量,而且具有某些类似力学意义的动量,在碰撞过程中,光子把一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减少了它的能量,因而也就降低了它的频率。另外,根据碰撞粒子的能量和动量守恒,可以导出频率改变和散射角的依赖关系,这也就能很好地说明了康普顿所观测到的事实。 * 这样一来,人们不得不承认:光除了具有早已熟知的波动性以外,还具有粒子的性质。这就说明了一束光是由互相分离的若干粒子所组成的,这种粒子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和通常物质的粒子具有同样的性质。 荣获192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Arthur Holly Compton * 光电管及其应用 光电管应用在各种自动化装置及有声电影、无线电传真、光纤通信等技术装置里。 构造图: 作用:光电效应能把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而且几乎同步)。如图,改变光的强弱就会从电流表中读数变化得到电流的强弱。 * 光电管(phototube)基于外光电效应的基本光电转换器件。光电管可使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光电管分为真空光电管和充气光电管两种。光电管的典型结构是将球形玻璃壳抽成真空,在内半球面上涂一层光电材料作为阴极,球心放置小球形或小环形金属作为阳极。若球内充低压惰性气体就成为充气光电管。光电子在飞向阳极的过程中与气体分子碰撞而使气体电离,可增加光电管的灵敏度。用作光电阴极的金属有碱金属、汞、金、银等,可适合不同波段的需要。光电管灵敏度低、体积大、易破损,已被固体光电器件所代替。 练习 1、可见光子的能量有多大?求波长是0.4微米的可见光子和波长为10-7微米的γ射线光子的能量? (用电子伏特作为能量单位) ν1=3.9x1014 Hz, ν 2=7.5x1014 Hz 2、 使锌产生光电效应的最长波长是0.3720微米,锌的逸出功是多少?(用电子伏特作为能量单位) * * * 1.3 原子结构与Bohr的量子论 一、 J. J. Thomson原子模型(1904) 正电荷均匀分布在原子中,而电子则以 某种规则排列镶嵌其中。 * 二、 原子有核模型 (1911) 卢瑟福(E.Rutherford)提出“原子有核模型”(又称原子的天体模型):原子的正电荷以及几乎全部的质量集中在原子中心很小的区域中,形成原子核,而电子则围绕原子核旋转。 1871年~1937年 1908年因发现α和β射线获诺贝尔奖 * 贡献:很好地解释了α粒子的大角度偏转 两大难题: (1)原子的大小问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