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粒子的观点来看,电子衍射图样的出现,是由于电子射到各处的概率不同而起的,电子密集的地方概率很大,电子稀疏的地方概率则很小;而从波动的观点来看,电子密集的地方表示波的强度大,电子稀疏的地方表示波的强度小。 被物体吸收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称为这物体的吸收比。 反射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称为这物体的反射比。 物体的吸收比和反射比与温度和波长有关。在波长λ到λ+d λ范围内的吸收比称单色吸收比;在波长λ到λ+d λ范围内的反射比称单色反射比。 1896年,德国物理学家维恩假设黑体腔壁的分子或原子看作是带电的线性振子,平衡辐射时黑体辐射的能量按频率的分布,和同温度的理想气体分子按动能的麦克斯韦分布相类似,从而得出辐射空腔中能量分布的函数。 1900年6月,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假定辐射空腔内的电磁辐射形成一切可能的驻波,而根据经典的能量均分定理,每一驻波平均具有能量kT,而推出其公式。后来英国天文学家金斯纠正了面利推导中出现的一个错误因数,故称为瑞利-金斯公式。 爱因斯坦因光子理论荣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出身贵族,最初学习历史、法律,1910年获学士学位。由于受哥哥研究X射线和庞加莱著作的影响,对科学产生兴趣,1911年改学物理学,1913年获“科学证书”第一次大战期间服役六年(1913-1919)。战后,重新钻研物理学,1924年获巴黎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2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 德国物理学家,1926年6月,他在题为《碰撞现象的量子力学》的论文中,提出德布罗意波的统计意义解释,1954年由于他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而获得诺贝尔奖。 当时普朗克正从事于研究19世纪物理学悬而未决的一个问题,即关于热物体的辐射热能在各波长上的分布问题。在某些理想条件下,此能量是按某种特征方式分布的。普朗克证明:只有假设物体以离散包或离散方式发射电磁辐射,才能对这些特征方式作出说明。他称这种离散包或离散束为量子。当时不知道为何有这种不连续性,只是特设地被迫接受而已。 波——粒二象性并不局限于光。当时,物理学家们也关注原子的结构。尤其是,他们为电子围绕一个核运动却又不发射辐射所困惑。因为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知道,沿弯曲路径运动的粒子定会辐射电磁能的,如果此辐射是连续的,那么原子的轨道电子就会迅速损失能量而螺旋式地落进核内 。 1913年尼·玻尔(Niels? Bohr)在论文《论原子和分子结构》提出:原子的电子也是“量子化”的,即量子化的电子可以处于某些固定的能级上而不损失能量。当电子在能级间跳跃时,电磁能以分离的量被释放或吸收。事实上,这些能量包就是光子。玻尔发表了该篇论文的“三部曲”,把核式结构模型与量子论结合起来,解释了许多已知的实验现象,如氢原子光谱问题,正确预言了在复杂原子中的电子必须以“壳层”形式存在,还指出最外层电子个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玻尔的原子论加上泡利提出的不相容原理,提示了元素周期表的奥秘。 此后,德布罗意、海森伯、玻恩、约旦、狄拉克、薛定谔等人创立了量子力学。 新理论成效壮观,它很快地帮助科学家们说明了原子结构、放射性、化学键以及原子光谱的细节(包括种种电磁效应)。这个理论经过泡尔·狄拉克、恩里科·费米、马克思·玻恩,以及其他一些人的精细加工,最终导致对于核结构与核反应、固体的电性质与热学性质、超导性、物质的基本粒子的产生与湮灭、反物质存在的预言、某些坍缩恒星的稳定性等等,作出了令人满意的说明。量子力学也促成了包括电子显微镜、激光器和晶体管在内的实际硬件尽可能大的发展。极端灵敏的原子实验已经以令人惊讶的精确度证实了存在着微妙的量子效应。50年来,未发现任何实验否定量子力学的预言。 假设一束偏振光射向一片偏振材料。如果光的偏振面平行于该材料的偏振面,光就完全透过,但是,如果二者成直角, 则无光透过。在某居中角度时,则有部分光透过。例如,成45°时,透射的光强准确地为原光强之半。 现在,如果减弱入射光束的强度,以致一次仅一个光子穿过此偏振片,这时,我们就遇到难题了,因为一个光子不可能分割,任一给定的光子必定是或者通过了,或者被挡住了。当角度为45°时,平均起来,必定是一半光子穿过去了,而另一半则被挡住了。但是,哪种光子穿过了,哪种光子没穿过?由于具有相同能量的所有光子被假定是相同的,从而是不可分辨的,这迫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光子的穿越纯粹是一个随机过程。量子物理学发现之前,世界被看成是完全可预言的,至少在原则上是如此。尤其是,如果做相同的实验,人们就期望得到同样的结果。 海森伯(W. K. Heisenberg,1901-1976)德国理论物理学家,他于1925年为量子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