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便携式防空导带弹发展历史
中国便携式导弹发展历程
五十年代开始,各国防空导弹发展有了明显的飞跃,一批诸如“奈基”1、“奈基”2、“萨姆”2等著名的中高空防空导弹问世,以前高射炮命中率很低的中高空变得无比危险,为了躲避防空导弹的威胁,一些飞机向超高空超高速求生,发展出SR-71“黑鸟”这样飞行高度达3万米、飞行速度达到3马赫的“双3”飞机,而更多飞机由于负荷重发动机功率低无法实现超高空超高速,只好向低空、超低空、掠地飞行求生。当时防空导弹的雷达制导过滤地面反射波能力差,雷达在探测低空飞机时目标反射波被淹没在嘈杂的地面反射波中,无法识别目标。虽说中小口径高射炮转动灵活,能够对付低空一掠而过的飞机,但是中小口径高射炮炮弹出膛后速度衰减很快,弹道性能决定了它无法追射高速喷气式敌机,只能迎头拦射,加上射程小、射高低,大多数作战范围就是迎头千米以内的一个不大的扇面。
为了更好地打击低空敌机,美苏两国在六十年代都列装单兵便携式导弹。它们的特点是安装有红外引导头,依靠飞机的尾喷口红外特征追踪并碰炸目标,有效弥补高射炮不能追射的作战空白,命中率也比高射炮高,体积小,训练简单,作战效能高。单兵便携式导弹装备以后很快迎来实战考验。
1969年8月,埃及在苏伊士运河的战斗中,苏制“萨姆”7初次告捷,一举击伤4架击落2架以色列飞机;1972年在越南战争中,越南游击队曾经用“萨姆”7导弹3个月击落24架美机。单兵便携式导弹战绩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各国竞相研制。
山寨萨姆7--“红缨”5便携式防空导弹
2001年6月28日廊坊陆军导弹学院女硕士卢立红用“红缨”5击落靶标,标志着我军第一位防空导弹女射手具备了实弹发射能力。
“红缨”5便携式防空导弹是我国仿制“萨姆”7的第一代昼间目视便携式防空导弹,197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研制“红缨”5任务,朱玉池、肖林先后担任总设计师。1982~1983年进行定型试验,发射试验圆满成功。“红缨”5在1984年的国庆阅兵中首次公开露面。“红缨”5导弹长1423毫米,自重9。8千克,作战高度50~2300米,最大斜距4200米。后来又研制出其改进型号“红缨”5B、“红缨”5B1、和“红缨”5A(“红缨”5甲)。
“红缨”5甲是是我国“红缨”5系列的最新改进量产型号,1979年下达研制任务,1985年正式定型。
主要技战指示:
弹长:1。46米;
弹径:72毫米;
弹重:10。2千克,发射质量16。5千克,
战斗部:破片杀伤式,装药0。5千克,
引信:触发式;
动力装置:1台单室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一具固体助推器,
目标:最大速度小于260米/秒的飞机;
作战斜距:800~4400米,
作战高度50~2500米;
最大速度:500米/秒;
制导体制:红外被动寻的;
反应时间:≤5秒(作战反应时间)≤10秒(装备展开时间)≤5秒:(装备撤收时间)。
该型导弹只能尾追攻击,抗干扰能力差。鉴于其性能已经落后,“红缨”5甲目前只装备军事院校、二线摩托化步兵师(旅)、高炮团中的防空导弹连、预备役高炮部队、东南沿海城市的民兵防空部队、船运部队。
2001年6月28日,廊坊陆军导弹学院院女硕士卢立红用“红缨”5甲击落靶标,标志着我军第一位防空导弹女射手具备了实弹发射能力。
红缨5便携式防空导弹
实战立功的山寨毒刺--“前卫”1号(QW-1)便携式防空导弹
我国1985年定型了第一代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红缨”5,它由苏联萨姆7仿制而来,性能相当。通过仿制工作,我国掌握了单兵便携式导弹的相关技术,随后在此基础上研制出第二代单兵防空导弹“前卫”1。1994年英国范堡罗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上,“前卫”1首次公开露面,因为采用的技术和性能类似“毒刺”早期型号而引发海外媒体和军方的高度关注。“毒刺”是最成功的便携式导弹,据不完全统计,阿富汗战争中游击队曾发射了340枚“毒刺”导弹,命中269个目标,命中率达79%。
前卫1便携式防空导弹
“前卫”1是一种昼间目视搜索发射的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作战任务为保卫指挥所、雷达站等重要小型固定点目标,保卫桥梁、铁路等固定线状目标;或者两人一组分组布置在行军纵队中,每组相距2千米,掩护机动中的部队。发射组中副射手负责接受上级空情威胁通报或连同射手以望远镜和目视和搜索空情。当他观察确认来袭飞机是可攻击目标后,指挥射手进行发射准备,射手把发射筒扛上肩,指向敌机来袭方向,目视探测目标并估测距离;“前卫”1没有敌我识别系统,发射之前必须通过空情通报或者目视识别确认目标为敌机,确认敌机已处于导弹系统作战斜距范围之内后,方能压下激活手柄,红外探测器开始工作;当导弹发出已捕获目标的声光信号时,射手即给出一个发射前置角扣动发射扳机。发射后不管,导弹依照红外引导头指示飞行,射手可丢弃发射筒转移阵地隐蔽,避免被敌人攻击;也可迅速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