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文小化与与古代文学教案
PAGE
PAGE 5
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学教案
概 论
一、中国文化的深层底蕴
广义的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狭义的文化:意识形态: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与法律思想
(1)文化的精微与深层是哲学、宗教和伦理,而宗教和伦理必有哲学的理论基础,所以哲学就是文化的至深层面。
(2)文化是活的精神,文化浸染士人的心胸,而成为为活的文化精神,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应当把握中国士人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心态。
(3)文化是一种心里积淀和思维方式。
(4)文化精神是民族维系之本。
(5)文化不会一体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及其基本发展线索
1、先秦百家
(1)“轴心时代”
(2)“百家争鸣”:分封列国的政治相对独立性,思想的自由张扬,儒道法墨阴阳兵家农家等等。
(3)“学术至战国尽”:先秦文化的原创性及其对后世的长久影响。
2、两汉经学
(1)“独宗儒术”:儒学的官方意识化;“儒术”与“儒学”的不同,内法外儒。
(2)儒学的经学化,两汉经学的基本情况。
(3)佛教的东渐及其随乡入俗。
3、魏晋玄学与六朝佛学
(1)生命自觉与存在思考
(2)儒、道调和:名教与自然
(3)玄学与般若合流,“六家七宗”的佛学中土化。
4、隋唐佛教
(1)佛教的前代准备
(2)禅宗、净土宗、华严宗、天台宗、法相唯识宗主要特点略述。
(3)自汉以来儒家章句之学的发展和义理之学的衰微;中唐儒家道统意识,对佛教的抵抗。
两宋理学
(1)“亚近代”和“理性时代”
(2)理学援取佛学和对佛学的积极抗争
(3)理学的系统结构与华严教理
6、明代心学
(1)心体的真心化
(2)心学的禅化和儒学的消解
清代实学
(1)对心性之学的反动
(2)对历代文化的总结
(3)对经典的重新阐释
7、近代西学:
(1)文化改良
(2)中体西用
8、现代西化:
(1)救亡图存,功利主义,激进迫切
(2)文化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西方中心
(3)左派的转向和整理国故
(4)文化的断层
9、建国后
(1)破旧立新
(2)十年文化浩劫
10、新时期
(1)盲目的引进,浮躁的心态
(2)“美学狂热”的文化泡沫现象
11、二十实际末与二十一世纪初
(1)文化心态渐趋平稳
(2)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国学的兴起
(3)中西文化的“东方关注”
(4)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点
1、人本主义
(1)伦理主义的义务与权力
(2)“为己之学”的成就自我、提升人生,“生存智慧”
2、“三教”哲学的高尚境界
(1)儒家高尚其志的“君子之学”
(2)道家的超越精神
(3)佛禅的解脱之学
3、“有机整体自然”的“诗性文化”
(1)“天人合一”的整体性体悟与“主客二分”的分析性思维
(2)体用合一和“彻上彻下”:形而上学的本体境域
(3)“唯物、唯心”之与中国哲学的非适用性
(3)辩证思维的普遍存在
四、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学
1、高尚的文化情境和高雅的文学传统
2、主体精神的高尚品格
3、古代文学的文化本位
4、文化的传承与整体渗透
5、文化的断层与文学的沦降
先秦儒学
一、儒家文化的起源
1、周代政治制度
2、儒出于史与主知传统
3、人事之学的入世意识
二、孔子
1、天命
《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朱注:“天命,即天道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当然之故也。”
天命已非意志之天。
2、礼
(1)“从周”的历史因循性,历史意识、历史经验
(2)等级和有序,理性优先原则的普遍适用性
(3)礼外仁内:“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伦理的道德自觉
3、正名:
(1)名与概念不同
(2)名实相符
4、仁
(1)仁者愛人:愛人以心,以爱结成的伦理关系
(2)以己推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孝悌为本:《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三、孟子
心:仁者心善
(1)善心为仁政之本
《 HYPERLINK /view/2655.htm \t _blank 孟子·公孙丑》: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刚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