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庸之道》精品课件ppt
(17?13)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原:通“愿”,谨慎老实。 贼:破坏者。 (17?13) 在你的周围有类似“乡原”的人吗?你是怎么看待他们的? (17?13) 明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提到东汉末年有个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讲什么事,他一律就回答“好”。久而久之,别人送他一个“好好先生”的绰号。 (17?13) 孔子所说的“乡愿”,就是指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在人格特征上具有欺骗性。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17?13) 为什么“乡原,德之贼也”? 1、乡原之人,看上去忠厚老实, 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 2、乡原之人,不讲原则,四面讨好, 自私伪善。 3、乡原之人,违背了仁和礼的原则, 貌似中庸实则违背了中庸之道, 偏离了人道精神和社会公正。 (三)礼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和:和谐。 道:治世之道。 有所:有……的事情,的时候。 (1?12)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的秩序条理,乐滋润着群体内心和谐与团结力。” ——宗白华 “一个理想的人,一个理想的社会,必须具备乐的精神和礼的精神。” ——朱光潜 (1?12) 回顾《沂水春风》,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12) 儒家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 (1?12) 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1?12) 原则与和睦是分不开的,既要和睦又要讲原则,和睦的前提是遵守原则,而不是放弃原则。 (17?24)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恶1:wù,厌恶。 恶2:è,坏处。 以为:把……当作。 孙:同“逊”,谦逊。 (17?24) 儒家讲仁者爱人,那么孔子和子贡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讨厌的人呢? 花儿因为小草的衬托而格外鲜艳,鸟儿因为天空的广阔而显得格外自由,夜晚的天空因为星光闪烁而光彩夺目。 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才能在山水相依时展现出如诗般的永恒;花的艳丽,蝶的活泼,才能在蝶和花相拥时迸放出一瞬间的精彩;月的明,酒的幽,方能在那“举杯邀明月”中才能将那洒脱尽情挥洒。 这一切如此之美都是因为万物之间有 存在。 中庸:中和可常行之意。 中,谓之无过无不及。 庸,平常。 中庸之道在本课中的具体体现: 中德、中行、中礼、中和 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 中庸之“中” 中庸之“中”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点。犹如一杆秤,秤锤必依所秤之物的轻重而在秤杆上移动,才能找准平衡点,从而把秤杆摆平,把重量搞定。如果把秤锤固定在秤杆的中点,那就会失去平衡。 (一)德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表揣测语气。 (6?29) “民鲜久矣”的原因是什么呢? “中”的观念 “中”观念最初源自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活动,与弓箭发明使用有关,本义为射击“中的”之意,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由此衍生出了“中央之中”的意义,“中”观念发展早期主要表现在政治领域,强化中央权力的绝对性。 (6?29) “中庸”之所以会“民鲜久矣”,归根到底,是由于“民”之价值不被统治者重视“久矣”,从伦理学角度,是由于道德的规范性因维护统治者利益过度张扬而民主主体性不被突出“久矣”。 (6?29)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 从“政”到“德”,意味着孔子意识到要在统治者的利益和民众的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关系。 (6?29) 从另外一个方面看,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经常是:“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