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他莫拉菌感染.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卡他莫拉菌感染 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catarrhalis,MC)也有称卡他布兰汉菌(Branhamellacatarrhalis,BC)是寄居于人类上呼吸道的莫拉菌属的一种细菌,1970 年分类为布兰汉菌,1984 年该菌被列为莫拉菌属的一个亚属,称为Moraxedla(Branhamella)catarrhalis 即卡他莫拉(布拉汉)菌,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命名是M.catarrhalis(MC)即卡他莫拉菌。该菌可引起人类多种感染。如急性中耳炎、上颌窦炎和下呼吸道感染,亦可引起脑膜炎、心内膜炎、尿道炎,婴儿和儿童眼结膜炎、角膜炎和败血症。 称为Moraxedla(Branhamella)catarrhalis 即卡他莫拉(布拉汉)菌,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命名是M.catarrhalis(MC)即卡他莫拉菌。MC 菌是一种革兰阴性双球菌。过去认为仅是健康人呼吸道的正常寄居菌群。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呼吸道病原菌,其发率逐年增加,尤其多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据国外报道,MC 菌已跃居呼吸道感染的第叁位重要病原菌。国外已建立了MC 感染的血清学检测方法。 症状体征 该菌可引起人类多种感染。如急性中耳炎、上颌窦炎和下呼吸道感染,亦可引起脑膜炎、心内膜炎、尿道炎,婴儿和儿童眼结膜炎、角膜炎和败血症。近来报道MC 尚可致男女性生殖泌尿道的感染如前庭大腺脓肿、男性尿道炎等。该菌产生β内酰胺酶的菌株渐多,为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中耳炎:3 岁以前的儿童80%曾患有至少一次中耳炎。反复出现中耳炎的儿童常伴有语言发育延迟。采用鼓膜穿刺术对中耳炎致病因子进行多中心研究,20 年间美国和欧洲有15 个研究中心对穿刺得到的中耳液进行培养鉴定,得到完全一致的结论:中耳炎的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未分型流感嗜血杆菌和MC,其中15%~20%为MC。近来采用较细菌培养更敏感的PCR 方法对穿刺液进行鉴定,可能会得到更高的MC 阳性率。COPD 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因为MC 与其他奈瑟菌从革兰染色及菌落形态上难以区别,故直到近15 年来,其引起的COPD 者下呼吸道感染始被重视。以下证据表明MC 感染加速了COPD 的进程:病情加速进展的COPD 患者痰培养革兰染色优势菌为MC,有时甚至为MC 纯培养;COPD 病情加速的某些患者经气管穿刺吸痰可纯培养出MC;被认为是MC 感染使COPD 恶化的患者应用有效的抗菌药后病情改善;痰中有MC 的COPD 恶化者可检测出对MC 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目前估计MC 感染是继未分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造成COPD 病情恶化的第二位原因,30%由MC 引起。COPD 患者在MC 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细菌感染的表现没有区别,可出现咳嗽、咳痰增加,呼吸困难加重等。痰标本革兰染色细胞内外均可发现大量革兰阴性的双球菌。老年人肺炎:位于美国及欧洲的研究中心发现MC 是引起相当比例的老人肺炎患者的致病菌,因为MC 可寄生于呼吸道而不出现任何症状,所以很难精确判定老人肺炎的比例,但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老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中10%由MC 引起,多数感染者有基础疾病如COPD、心脏衰竭、糖尿病等。虽然老人发生MC 肺炎后病情危重,但暴发性肺炎少见。院内呼吸道感染:20 世纪80年代人们即关注到MC 可造成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已有几起呼吸科病房暴发的报道。这些成年患者往往都有肺心病的基础。对暴发流行的分离菌进行鉴定发现有些暴发是有多种MC 菌株引起,而另一些暴发则来自同一克隆,表明MC 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鼻窦炎:经鼻窦灌洗可得到鼻窦炎患者的标本,培养发现引起成人和儿童鼻窦炎的致病菌依次为未分型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MC。败血症:近来有文献报道MC 可致败血症。MC 引起的败血症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中,从新生儿到老人,病情表现较大差别,从轻微症状到危及生命。基础疾病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在病毒感染后,MC 可引起儿童细菌性气管炎。MC 还可导致儿童眼结膜炎和角膜炎,其所造成的致死性脑膜炎也有一例报道。 疾病病因 MC 在血平板、巧克力平板等各种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冰球”状。菌落光滑、直径1~3mm,不透明,乳白色,易从培养基上刮下。本菌无芽孢、无鞭毛,形态上易与其他奈瑟菌属相混淆。MC 可产生氧化酶、触酶和DNA 酶。菌体基因组DNA 中G+C 含量为40.0~40.3mol%。对MC 表面结构的认识有利于阐明细菌的致病机制、人体对细菌的免疫反应过程、疫苗的研制等。将不同地区分离到的MC 经对细菌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进行纯化、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分析发现其成分高度相似。主要OMP 的特性已经阐明,并用于疫苗的研制。MC

文档评论(0)

勤能补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