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7秋高中历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练习岳麓版.doc

2017秋高中历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练习岳麓版.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秋高中历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练习岳麓版

PAGE PAGE 3 第7课 忽必烈改制 基础夯实               1.忽必烈当政以前,蒙古贵族普遍“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这一现象说明(  ) A.忽必烈即位时,漠北与中原的经济文化差别不大 B.北方草原比中原地区发达 C.当时,蒙古贵族还不能正确认识中原文化 D.蒙古贵族不打算进军中原 解析:“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意思是把北方草原看做统治的中心,言外之意就是“把中原地区看做边远地区”。这是蒙古贵族对中原文化缺乏认识的典型表现。 答案:C 2.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解析:行省作为地方行政区划,不可能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答案:C 3.忽必烈说:“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诏令的重要意义在于(  ) A.确立了以农桑立国的方针 B.实现了由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 C.促进了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快了不同文明的交流 解析:诏令的核心内容是强调农桑是国家的根本。 答案:A 4.元朝时“西域之士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律。”上述历史现象揭示了元朝(  ) ①疆域辽阔 ②中原文化向边疆地区扩展 ③各民族交往密切 ④新的民族出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揭示了元朝疆域辽阔,各民族交往密切,中原文化向边疆地区扩展,但并未表明这时出现了新的民族。 答案:C 5.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 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 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D.落后的征服民族最终为被征服者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蒙古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问题,元朝统治政策的变化,是不得不适应对汉族地区统治的需要。因此,从本质上说,蒙古族是被中原先进文化征服。 答案:D 能力提升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臣别迭等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楚材曰:“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 ——《元史·耶律楚材传》 材料二 农桑,王政之本也。太祖起朔方,其俗不待蚕而衣,不待耕而食,初无所事焉。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于是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其睿见英识,与古先帝王无异,岂辽、金所能比哉? 中统元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二年,立劝农司,以陈邃、崔斌等八人为使。至元七年,立司农司,以左丞张文谦为卿。司农司之设,专掌农桑水利。仍分布劝农官及知水利者,巡行郡邑,察举勤惰。所在牧民长官提点农事,岁终第其成否,转申司农司及户部,秩满之日,注于解由,户部照之,以为殿最。又命提刑按察司加体察焉。其法可谓至矣。 ——《元史·食货志》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争论的实质是什么?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忽必烈即位后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1)反映了元初的“汉法”与“旧俗”之争。蒙古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生活区域、语言、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实质是先进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与落后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之间的争论。 (2)确立以农桑立国的方针;保护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机构和制度;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加速了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太祖起自朔土,统有其众,部落野处,非有城郭之制……及取中原,太宗始立十路宣课司,选儒术用之……世祖即位……立朝仪,造都邑……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备。 材料二 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材料三 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于是颁《农桑辑要》之书与民,俾民崇本抑末。 材料四 (耶律)楚材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命收太常礼乐生,乃召名儒梁陟、王万庆、赵著等,使直释九经,进讲东宫。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讲义,俾知圣人之道。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由是文治兴焉。 ——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antian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