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谈中医临证思路与中医万学方法论.ppt

浅谈中医临证思路与中医万学方法论.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中医临证思路与中医万学方法论

漫谈中医临床与研究过程中的思路、方法与技巧 山东济宁市中医院内三科 李宗强 热烈欢送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1届毕业生顺利毕业,预祝大家学有所成,万事顺心。 李宗强 山东济宁市中医院 2011年7月 主讲人李宗强的相关材料 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 山东中医药学会委员 济宁市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济宁市中医药癌症康复俱乐部学术带头人、常务理事 伤寒论经方研究者和实践者 中医“火神论”研究者 相关问题 1、中医学临床与科研过程中的思路 2、中医学临床与科研过程中的方法 3、中医学临床与科研过程中的技巧 4、中医学下一步的发展展望 一 思路 1、中医非常重视保护和利用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因势利导,这个势,就是抗病的趋向,或汗,或吐,或下,或进食,或睡眠,等等。如果压制或替代机体的抗病能力,逆向而治,就是误治。 2、光读书不实践,光临床而不观察总结,对中医均无济于事。学中医的过程,是研究的过程,是总结经验、积累经验的过程,所以,要有科研的头脑,每个案例都是科研课题。 3、学真正的中医其实不难,难在选择,难在鉴别。换句话说,学中医关键是学眼光,学思路,学方法。没有挑剔的目光,没有科学的方法,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学不到真正的中医的。用学文的方法,用信教的态度,用经商的手段,用理政的标准,均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能看病的中医。 4、慢性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并发症;慢性病不可以导致人死亡,但慢性病的并发症可以导致人死亡;人没有一个是完全健康的,发病与不发病的关键在于正气的强弱、饮食的合理、情志的舒畅、生活起居的规律等;慢性病没有能完全治好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主症、调整机体免疫力、积极处理并发症;确保疾病治疗效果明显的前提是患者的心态、行为,其次才是医生的水平,再高明的医生,患者不按照其要求去做效果依然不很理想。 5、中药方剂是中医学的瑰宝,认真领悟古人用方的思路与方法是学好、用好方剂的前提,而不是大力推崇“一方统百病”的中医学谬误。 6、学中医要敢于实践、敢于探索,更重要的是敢于创新。 7、方剂的配伍十分巧妙,方剂的用量比例也很精妙,方剂的随证加减更有研究价值;只要辨证准确即可投以相应方剂,不会加减可以用原方,但是不可以“心不明了”的去加减运用。 8、方剂运用经验需要随时随地的去总结,前人的经验只能代表前人,可以指导我们,只有自己细心去领会了才能变成自己的经验。 9、中药方剂学的临床科研方向不是趋向于药理学研究和降低客观指标;而应该是首先重视“病的人”的主观感觉,然后再去追求客观的改变才是。 10、中医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儿童抓起,只有培养一代具有传统观念、敢于探索的中医学科接班人,才能保得住中医国粹。方剂的记忆与理解、运用亦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前提条件之一。从小认真背诵《长沙方歌括》《汤头歌诀》;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后再去研究方剂的精妙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认真总结用方经验,再去深研中医学的经典理论,而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二 方法 1、常规法 根据中医学“四诊合参”的原则,详细而准确的掌握患者的证候资料并进行分析后,首先运用八纲辨证方法,分析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邪正的消长、病情的浅深,再根据病情,辨明其属于内伤、外感何种范畴,选择适于外感或内伤疾病的辨证方法进一步分析之。 ?? 当辨证已辨识清楚,就应按照中医理论拟出相应的治法及方药,这时的基本思维方式应该是以理立法,以法施治和调护,即理法方药贯通一致。 2、抓主证法 在临床辨证时,许多医家重视抓主证。主证是指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征候。所以,主证是纲,纲举目张,选准并解决了主证,附属于主证的兼证、变证夹杂证也迎刃而解。 ???? 当确定抓住了主证之后,就应当机立断,迅速以相应方药治之,如太阳病中风,但见汗出、发热、恶风,即可投以桂枝汤。 3、试诊法 试诊法又称之“探诊法”,明代医家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宗录,论治篇》云;“探病之法,不可不知,如当局临证,或虚实有难明,寒热有难辨,或病在疑似之间,补泻之意未定时,即当先用此法”。 即如果对病证一时辨识不清楚,可根据已获得的四诊资料,按拟诊病证进行试诊,又称“诊断性治疗”,先行投以药物、食物以探病,投石问路,仔细观察疗效结果,再引进一步治疗,在试诊过程中,不断审证求因,对因施治,加减化裁,补偏救弊。 4、演绎法 疾病

文档评论(0)

180****515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