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昆明植物所天然ppaps类化学成分研究获进展.doc

昆明植物所天然ppaps类化学成分研究获进展.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昆明植物所天然ppaps类化学成分研究获进展

昆明植物所天然ppaps类化学成分研究获进展 2014-10-24 16:24 来源: HYPERLINK /ky/kyjz/ 中国科学院网  天然多环多异戊烯基取代间苯三酚类化合物(polycyclicpolyprenylatedacylphloroglucinols,简称ppaps)是一类具有聚酮和异戊烯基复合生源途径的特殊结构天然产物;也是藤黄科植物独有的特征性化学成分。目前已报道的天然ppaps类化合物约250个左右,多具有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中少见的桥环、螺环和金刚烷等复杂、刚性的核心骨架。由于其结构新颖,生物活性独特,近年来在国际上广受关注。然而这类化合物彼此间理化性质差异极小,导致分离纯化难度极大;同时由于其多为油状,对结构的确定、尤其是绝对构型的确定带来困难,进而限制这类天然产物深度研究的推进。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许刚研究组自2008年开始对天然ppaps类化合物开展了系统研究,基本建立了天然ppaps类化合物针对性的分离纯化方法,先后完成了10种藤黄科植物ppaps类化学成分的研究,分离化合物280个(与已报道的数量相当),其中新化合物128个,包括多种新骨架化合物;发现部分化合物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 近期,该研究组先后在金丝桃属植物芒种花(西南金丝桃和匙萼金丝桃)的研究中再获进展。其中由芒种花中发现一系列新骨架ppaps类合物,生源上这些化合物均应源自以贯叶金丝桃素为代表的桥环ppaps类化合物;在研究中结合计算化学与x-ray单晶衍射的方法确定了其绝对构型,并对不同骨架化合物的生源途径做出了合理的推测。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化学领域期刊《有机化学通讯》上发表,其中的三个新骨架化合物均被 d.rep.选为研究热点。 芒种花 匙萼金丝桃 在对匙萼金丝桃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两个结构新颖的ppaps类化合物。这两个化合物均具有十分刚性的笼状核心骨架,在生源上均应源自单环异戊烯基取代间苯三酚类化合物的环合。目前该研究成果发表于 org.lett上(/doi/abs/10.1021/ol502425),作者在该论文中还对这两种不同骨架的笼状ppaps类化合物的生源途径以及diels-alder反应在其中的作用做出了合理的讨论。 解读诺贝尔化学奖:绕过“束缚” 开启纳米微时代 2014-10-09 09:02:35??来源: HYPERLINK /gj/2014/10-09/6656601.shtml 中国新闻网?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诺贝尔化学奖于当地时间8日揭晓,获奖者为埃里克·贝齐格、威廉·莫纳和斯特凡·黑尔,他们的获奖理由是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 中新网10月9日电 综合消息,瑞典皇家科学院8日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埃里克·贝齐格、威廉·莫纳和德国科学家斯特凡·黑尔,以表彰他们为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所作的贡献。 据报道,显微镜技术早于数百年前已逐步成形,分辨率亦随技术进步不断提升,但受制于光线波长限制,0.2微米成为显微镜难以突破的瓶颈。德国物理学家阿贝在1873年提出“绕射极限”概念,称0.2微米是传统光学显微技术解像度的物理极限。很多人就这样接受现实,但亦有小部分科学家坚定不移,矢志打破界限。 1990年完成博士学位后,黑尔一直寻找突破“绕射极限”的方法,更不惜从德国前赴芬兰,结果遇上当时仍处于研究阶段的荧光显微学。于是黑尔想到设计一种“纳米电筒”,可在纳米范围内扫描目标样本,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受激发射损耗”(STED)显微技术。虽然他的理论当时没有引起哄动,但已引来学界关注。黑尔其后制作STED显微镜,并在2000年实际展示其功能,声名大噪。 而在大西洋对岸的美国,莫纳1989年成为全球首位量度单分子光吸收量的科学家,并在8年后受到“绿色荧光蛋白”(GFP)启发,发展出能够开关GFP发光功能的方法。 活细胞超分辨率荧光成像技术 莫纳为科学家观察单一分子打开大门,更成为贝齐格的突破口。贝齐格多年来为突破“绕射极限”费尽脑筋,他利用莫纳对可开关荧光分子的研究,研发出“单分子显微技术”,通过重复扫描目标样本,并在每次拍摄时只让少量分子发光,最后把所得图像重迭在一起,得出解像度突破“绕射极限”的显微影像。 虽然目前也有电子显微镜等能提供高分辨率显微,然而这些方法的准备过程会杀死细胞,因此无法用于观察活细胞的活动。 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当天声明说,长期以来,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被认为不会超过光波波长的一半,这被称为“阿贝分辨率”。借助荧光分子的帮助,今年获奖者们的研究成果巧妙地绕过了经典光学的这一“束缚”,他们开创性的成就使光学显微镜能够窥探纳米世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