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DOI :10.16390/ki.issn1672-0393.2015.06.029 网络出版时间:2015-12-07 10:43:33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42.1664.D1043.014.html
互联网金融股权众筹行为刑法规制论
*
刘 宪 权
摘要:互联网金融股权众筹的天然网络属性及定位决定了其在现行法律框架 很容易触碰擅自发行
股票罪等犯罪的“高压线”。相关制约性制度的阙如, 也使得股权众筹行为容易异化为集资诈骗、非法吸收
公众存款、洗钱等犯罪。互联网金融股权众筹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积极意义众多、创新价值巨大, 法
律尤其是刑法的过度介入势必会阻滞甚至扼杀该种金融创新方式。我们一方面应健全相关行政法律法
规, 对股权众筹的融资主体资格、投资主体条件、平台义务等作出细致的规定, 从而将其纳入规范化治理的
轨道;另一方面应当审慎适用擅自发行股票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罪名, 构建一个能够适当限制将股
权众筹行为轻易入罪的“缓冲带”。 当然, 对于借股权众筹之名行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洗钱犯罪
之实, 以及在开展股权众筹活动的过程中又实施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的, 应坚决予以打击。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股权众筹 擅自发行股票罪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刑法规制
2015 年7 月, 一部名为《大圣归来》的国产动画电影以数亿元的票房收入荣登我国动画电影票房收入
的总冠军。在该影片公映时, 片尾滚动显示的出品人名单里出现了109 位儿童的名字。之所以会出现如
此情形, 是因为制片方曾于筹拍时开展过众筹活动, 100 多位家长为此解囊相助700 万元, 作为回报, 他们
的孩子以投资人的身份出现在该部影片的字幕上。随着该影片的热映, 众筹这一互联网融资方式也开始
引起广大民众的关注。众筹, 是指“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为进行某项活动或为创办企业而依托互联网和
①
SNS(Social Networkin Services), 在众筹平台上向公众募集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 根据回报形式的
不同, 众筹可细分为奖励众筹、公益众筹、债权众筹、股权众筹等多种形式。奖励众筹以实物或服务回报投
资者, 其本质为预购;公益众筹是投资者不求回报地支持他人去实现理想, 其本质是捐赠;债权众筹即为
P2P, 其本质是民间借贷, 属于广义众筹的一种;股权众筹则是融资者以出让一定比例股权的方式来筹集
②
资金。“国内众筹融资平台主要以奖励众筹为主, 而股权众筹则相对较少。”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上述四种
众筹形式中, 股权众筹因是以股权的形式回报投资者, 并且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 简称《证券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 简称《公司法》)完全“放行”。这就导致该种众筹行为始终徘徊于法
律的边缘, 有时甚至可能触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擅自发行股票罪等犯罪的“高压线”。近年来, 股权众
筹在国内外蓬勃发展, 被人们视为最接近普惠金融、草根金融的金融创新, 但是这一金融创新形式也面临
诸多金融风险甚至刑法风险。 因此, 如何把握好法律尤其是作为调整社会关系“最后一道防线”的刑法在
互联网金融股权众筹领域介入的深度与力度, 实现既能有效惩治违法犯罪又不阻滞或扼杀金融创新的规
制目标, 是我们当 亟须考虑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B147);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华东政法大学刑法学)建设计划项目
① 刘海:《网络众筹、微筹的风险监管与发展路径》, 《商业经济研究》2015 年第5 期。
② 孙国茂:《互联网金融:本质、现状与趋势》,《理论学刊》2015 年第3 期。
61
法 商 研 究 2015 年第6 期(总第 170 期)
文档评论(0)